孩子的同伴關系比大人想象的更重要
本文入選2021年南方周末教師征文挑戰賽優質作品,作者系北京市大興區中學生家長。
今年早些時候,教育部回答了有關《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第12條中“刻意孤立”的界定問題。網友反應不一,很多人都講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無論有多少分歧,大家都肯定這一解釋的初衷,也說明社會對孩子的成長心理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重視。女兒的經歷讓我深有體會。
小姐姐的形象
小Y是我家對門的妹妹,比我小兩歲,我倆總在一起玩,她同學都知道我是她姐姐,有時我在校園走,她同學就會說,“那是她姐姐”。我聽了心里無比驕傲和自豪。
有一次,妹妹來我家玩,我倆一起煮方便面吃。妹妹邊吃邊問:“姐姐,真好吃,我可以多吃點嗎?”
“吃吧,吃吧,給我留這么多就行?!蔽液芸犊卣f,同時留出自己的量。
“媽媽,你知道我當時什么感受嗎?”我和媽媽說時,故意讓她猜。
“什么感受?”媽媽傻不拉嘰地問。
“那叫一個豆腐嘴刀子心??!”這樣說時,心好像又重新疼了一遍。
“什么意思?”媽媽還是沒懂,唉!
“我嘴上這樣說,看她吃得多,那個心疼啊,像有刀子扎在心里一樣。因為我也想多吃些,我都好久沒吃方便面了,你不是不讓我常吃嘛?!笨赡芪抑v述的語氣太滑稽又夸張,媽媽聽了快要笑死了。
“那你怎不和她說實話呢?”媽媽疑惑地問。
“我不是姐姐嘛,嘿嘿……”這樣說時,我故意癟嘴,對媽媽高頻眨眼,希望她能充分理解。
“如果你不是姐姐呢?”媽媽又問。
“不是姐姐啊,嘻嘻,要是和我班同學在一起,我就會和他們搶著吃,搶著吃很歡樂的?!眿寢屨媸潜?,這都不懂,好像她沒有過小時候一樣。
孩子們一起玩鬧,產生矛盾和糾結都是難免的,想接著玩下去,他們就會想辦法解決。女兒在妹妹面前假裝懂事,學著謙讓,關照弱小,雖然很饞也極力克制自己,是一種建設友誼的努力。妹妹能領會姐姐“慷慨”中的善意,她們的友誼會更加發展。她和同學是同齡人,大家在一起“瘋”,吃東西時“搶”的嬉戲成分更重,因而搶奪的快樂要遠大于“吃”的快樂。這種情境下,乖寶貝兒(女兒自認為一二年級是乖寶貝兒,現在不是了)還堅守秩序與謙讓,禮貌地靠邊站,可能會被同伴視為對群體的脫離,因為這時的“搶”是一種游戲參與感,同樣是一種建設友誼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不同的伙伴一起玩時,他們能無師自通主動調整相處的方式,自覺進行身份轉換。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出現的沖突、談判與協商,能促進社交技能的獲得,并發展出道德判斷能力,獲得關于社會更廣闊的認識?!迸畠哼€講起過一次考試的事。
糟糕的滿分
有一次考試,題比較簡單,按照平時的學習能力,我們班應該有四五個人得滿分的。因為同一張卷,別的班都是好幾個滿分的。成績出來,我們班好幾個99分的,只我一個人得了滿分。老師可能想我們班也會有四五個滿分吧,這種結果讓她挺生氣。上課時,老師讓沒考滿分的都站起來。刷一下,同學都站起來了,除了我孤零零地坐著。那時,別提我多難堪了,渾身都不自在,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我多想和別人一樣啊,我在心里嘀咕,當時馬虎一下也好。以前,我特別期待考滿分,這次,我特別后悔考了滿分。下課了,我就趴在桌子上,不好意思找同學玩,同學以為我不舒服或不想玩,也沒人找我玩。那次滿分讓我太痛苦了。
女兒講述她的經歷,我感同身受。大家都起立的瞬間,能深切體會她心里承受的巨大壓力。每個孩子都無比渴望考滿分,但如果滿分會造成她和團體疏離,她寧愿少考幾分。原本一分或幾分之差,很難說明什么,她偶然多得了一分,感覺像是背叛了同伴一樣難受,因為她擔心同伴的排斥,特別在意他們的接納。
人是群居的動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歸屬感是個體感到被別人或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這種心理需求人人都有,孩子的需求更強烈。孩子成長中,同伴關系不是大人眼里簡單的“一起玩”,“一起玩”對孩子的重要程度,遠超出大人的想象。玩耍是他們重要的社交方式。在玩耍中,他們培養團體歸屬感,并享受這種歸屬感。在《兒童心理學》中,魯道夫說:“同伴友誼對孩子的影響力確實很大,到一定年齡后,甚至將漸漸超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边@一觀點,在生活中經常得到佐證,孩子越大和父母的交流越少,和同伴卻形影不離,親密無間。
孩子越是長大,他們對同伴的認可、接納和評價越是重視,如果大人在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上制造隔離,懲戒的正效應收效不確定,但破壞其同伴關系,對他們的心理傷害卻很大,自卑的陰影可能會伴隨他一生。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保障。被群體接納,孩子才能心情愉快,形成積極進取的品質,適應集體生活,發揮學習潛能。
我被免職了
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是班干部,我是值日班長,每周有一天負責管理班級的各種事。一天下午自習課,老師讓我看著同學寫作業,誰寫完了就給誰檢查。我讓寫完的同學舉手。過一會,寫完的人陸續舉手,我就走過去檢查。因為老師不在,工夫大了班級就有點亂,老師進班時看到這種情況,就很生氣。批評我了,說我和同學打成一片,會沒人怕我,應該讓寫完的同學把作業交到我這里,而不是我去同學那兒檢查。我平時課間也挺能鬧的,同學也喜歡和我玩,就是老師說的帶頭“作”。還有一次,我和幾個同學摳教室的展板玩,也被老師撞見了。所以,老師不讓我當值日班長了。
女兒為這事,放學回家就趴在床上大哭。我問是怎么了,她抽噎著上氣不接下氣,話也說不成句。我一邊安撫她情緒,一邊聽她斷續描述前因后果。過了很久,她哭累了,情緒慢慢平復,我也大體知道情由了。但是,當她說到“以后,同學就不會和我玩了”時,又哇地放聲大哭起來。原來,我的各種勸解都沒說到點子上,她對值日班長本身沒那么在意,最擔心的是免職后果。孩子就是孩子,“玩”才是他們天大的事。我說不會影響同學一起玩,她半信半疑,心情特別沉重。隨后的一些日子,孩子們繼續瘋玩,她很快就淡忘了這種不快。
又過一段時間,無意中說起這段經歷,她大大咧咧地,感覺像和自己無關一樣云淡風輕,我也就放心了。我批評她摳展板是破壞公物行為,要向老師認錯,并警告她和同學玩鬧要注意時間和場所,不能給班級扣分,要愛惜集體榮譽之類。女兒順便說起一處細節,老師批評她后,也把另一個摳展板的同學叫去辦公室了。女兒的原話:“她(老師平時就喜歡的學生)從辦公室出來時,我還想安慰她,她說老師沒批評她,只是叮囑她以后少和我玩?!蔽倚念^一震,并沒多說什么,反正她們照舊一起玩。
這是幾年前的事,當教育部給出對“刻意孤立”的界定,我不由得再次想起。女兒很貪玩,老師喜歡性格文靜的女生,但老師對女兒一直挺好的,也是事實。一句無心之言,并不會影響我們對老師多年操心費力的感激。但老師的日常言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教育效力,也是不容忽視的。
聯想到其他
去年有一則新聞,一個幼兒園的小女孩穿著昂貴的新裙子上學,被小朋友玩鬧時扯破,“闖禍”小朋友的家長最終按原價賠償了3799元。之后,別的小朋友也都不敢和那小女孩玩了。對于小女孩,漂亮裙子壞了,小伙伴遠離了。對于賠償方的小孩,早早便對與人相處產生心理畏懼。大人想要修復孩子幼小心靈的傷痕,已經不是多少錢能衡量的代價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的可愛和不良行為,背后都映射著對價值感和歸屬感的追求?!彼?,缺少歸屬感,孩子在別人眼中會顯得不夠可愛,他也容易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同伴關系是人在幼年時期最重要的一種關系,是孩子社會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發展中起著獨特的作用。這種作用大人無法替代。
孩子和老師家長的關系里,成人的身份、權威常令孩子緊張有壓力,且這種關系不可選擇,而同伴相處,他們隨意打鬧,輕松自然。孩子們的認知力與行動力大體相當,興趣與興奮點容易合拍,遇到的困惑和困難也相似,他們在一起可以互相給予歸屬感、安全感和力量。他們強烈渴望融入集體,有時寧愿做出犧牲,比如女兒愿意讓著妹妹、愿意少考幾分。很多孩子都愿意付出各種代價維護同伴關系,包括愿意犧牲好學生形象。所以,時常會發現,有些“好孩子”有時也會讓人吃驚地違紀,或明知故犯去“干壞事”。
大人要幫助孩子建設同伴關系
孩子早晚要成為社會的人,不可能一直身處成人的保護中。他們獨立于社會,需要各種技能。同伴關系可以促進他們選擇、探索、協商和行動的能力,并為他們習得這些能力提供交流伙伴和鍛煉機會。這在孩子認知發展和社會化發展中意義重大。在同伴相處中,大人的引導不可缺少。
1.引導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很小時,都有個以自我為中心觀察、理解世界的階段,認為他人所見所感與自己完全相同。隨著身心的發展,他們會學習關注他人的感受。家庭中,家長太過寵溺,總圍著孩子轉,容易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梢远鄮Ш⒆訁⒓蛹w活動,引導他們建立分享意識,另外,要減少過度保護,注意對孩子關愛和溺愛的界限。
2.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中遇到的隨機事件都是教育孩子的資源。比如,公交車上讓座、不亂丟垃圾、排隊守秩序等,都可以讓孩子說說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閱讀和看電影電視,也能豐富孩子的情緒情感體驗,多和孩子聊聊人物與情節,或做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戲,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會共情,有利于孩子學會感受他人情緒,學會換位思考。
3.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平等互助、輕松愉快的環境都能熏陶孩子的性情。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們也會學習以同樣的方式和同伴協商問題。身教重于言教,大人常以身份優勢強迫孩子,就是在示范恃強凌弱,天長日久,孩子在同伴中要么強橫無理,要么唯唯諾諾。生活中形成的思維方式,都會帶入同伴關系,溯源很多校園霸凌事件,這方面原因很突出。
4.關注孩子的朋友圈。
同伴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了解他們經常交往的對象,關注他們的活動內容必不可少??梢越柚鞣N素材,為孩子們講述交友之道,讓孩子知道與人相處,哪些品質是受歡迎的,哪些是被厭惡的。還要告訴孩子做人的一些原則,如寬容、互助、尊重等,既能虛懷若谷接受并感激別人的合理批評,必要時也要會大膽拒絕,不作無原則的讓步。慎重交友,擇其善者而從之,孩子才能避免走上歧途。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教師征文挑戰賽投稿郵箱為 nfzmread@126.com,歡迎進一步了解比賽規則:http://www.zprce.cn/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報社正式啟動“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正向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