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敗美人,經典無懼歲月

本文入選2021年南方周末教師征文挑戰賽優質作品,作者系重慶市第一中學校語文教師。

我們的浪漫故事,要從一個下雨天的不用跑操的大課間說起。

“老師,你說什么才是經典文學作品?從古到今,也沒有標準衡量,它為什么好,我也不知道,還要我愛上它,賞析它,我簡直太難了?!?/p>

看著她書上認真的筆記和幾張女明星貼畫。我思考了一會兒,笑著反問她:“那你告訴我,你有沒有一直比較欣賞的女神呢?”

她馬上抖起小眉毛,興致勃勃地說:“公認的女神是維納斯吧,有氣質?!?/p>

我回答說:

“經典文學作品也是有氣質的女神!其實讀文學作品是件極其主觀的事,感受重于分析。好比你看一個女神,第一眼,她有沒有吸引你的氣質,你幾乎一秒鐘就能分辨出來。

“讀經典文學作品也是一樣,要一見鐘情。第一眼看著不順眼,怎么分析,都很難入眼。初見,你不是在揣測它的含義、思想、立意,你首先感受的是它的氣質。就像上好的文言文、古詩詞,沒有注解,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講什么,但它那種撲面而來的氣質,在沒有懂之前就已經有了印象?!?/p>

她滿臉疑惑,小眼珠一轉,忙問:“老師,你說女神或經典作品有模板么?”

我拿出了《西方美學史》,給她讀了一段文字:“古希臘美學思想萌芽畢達哥拉斯學派主要由數學家組成,他們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認為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數,數的原則統治宇宙一切現象。因此,他們得出美就是和諧的結論。他們將數與和諧的原則推廣到雕塑、建筑,總結得出一些經驗性規范,如‘黃金分割’等,這是美學形式主義的萌芽?!?/span>

我接著解釋:“你的女神‘維納斯’是她在羅馬神話中的稱呼,古希臘神話里她是阿佛洛狄忒,是愛與美的女神。由于種種原因,這尊雕像并不完整,但她所帶來的美感卻沒有因為這種殘缺而有絲毫的消減,反而讓我們可以更加全神貫注地欣賞她勻稱均衡的身體曲線。以肚臍為分界線,維納斯身體上下的長度之比約為0.618:1,腦袋和身體的比例是1:8,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最完美的‘黃金比例’,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九頭身’。古希臘人在雕刻時會嚴格遵照這個比例,他們開創性地定下了這些數字,去幫助民眾認識美與丑,這是人類認知的巨大進步?!?/span>

“可是老師,為了追求標準美經驗性的規范美,人們通過流水線作業,以‘黃金分割’的方式打造‘建模臉’,這種標準美難道真的就能經久不衰么?什么美才是經典恒久的呢?”她再一次追問。

我再次翻出《西方美學史》:

“經得起各階層讀者在長時期里的考驗,能持久行遠,才算是真正好的‘作品’。這就是普遍永恒標準或絕對標準說的實質。朗吉弩斯曾言: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時代中一切人的喜愛時,才算得上真正崇高。如果在職業、生活習慣、理想和年齡各方面都各不相同的人們對于一部‘作品’都異口同聲地說好,就有力地證明他們所贊賞的那篇‘作品’確實是好。

“咱們不妨將這種思想遷移到詩歌。語言形式本身的美丑定義,直接掛鉤的是語言欣賞者的審美。而即便同一時代,人們審美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西周至春秋中葉,以《詩經》這些思無邪的語言形式為美。漢王朝的樂府古詩,以《古詩十九首》這種沖淡古樸的語言形式為美。南北朝以駢文以華麗精美的語言形式為美。唐詩以律詩形式為美。宋詞又在律詩基礎上發展出了詞牌名的語言句式。后來有了元曲,明清盛行章回體小說,五四運動后,白話文成了主流。到了上世紀80年代,新詩又盛行一時。

“時代語境也會對美的定義產生影響,看語言形式本身是美是丑,主要是審美的參考。陶淵明,他是東晉末期的詩人,在他的時代,文人崇尚華美雕琢的語言形式,而他的文字風格清疏自然,寧靜致遠,在當時看起來根本不入流。但千百年后,人們才發現文字正是要這樣淡而有味才是本味。所以語言形式本身的美丑,只是在一定審美標準上的裁決。歲月可以回答這一切?!?/span>

“老師,我懂了。經典的‘作品’有生命,也自然有她的命運、契機。偉大的詩人給了她骨骼,獨特的氣質,讓她自帶氣場,懂得收斂鋒芒,克制冷靜地用心生活,然后怎樣去浪跡天涯,怎樣去愛恨情仇,其實是她自身的命運,至于她一生精不精彩,也只能交給時間來回答吧!”

只有經過愛,見過美,人就越發能夠看清生活的本質,用美對抗世俗的粗糙。創新智造時代,似乎我們仍然缺失一套在全球范圍內有中國辨識度的且富有新時代特質的美學體系。在人的諸多能力中,審美是完全靠后天習得的能力,它不在基因里遺傳,但卻極易受到群體性的裹挾影響。

我想對親愛的同學們說——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兩股力量:科學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沒有科學,人類是軟弱無力的,沒有藝術,人類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想研究美,不妨讀讀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遙遠的審美方式,能帶來深衷的喜悅。

《西方美學史》中歷史人物都是獨立的生命體,針對同一問題,不同的哲學家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想法,但對每個代表人物也只略介紹他的主要論點,掛一漏萬是勢所難免的,挑選的標準是他們要確實能代表當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說明歷史發展線索。

當康德用主觀唯心來解釋美的內容與形式,黑格爾用客觀唯心來解釋美的內容與形式;赫拉克利特堅持樸素唯物主義,世界由水風火地四大元素構成,而且元素還會不斷轉變;畢達哥拉斯學派側重對立的和諧,而赫拉克利特則側重對立的斗爭,因此他認為美的標準具有相對性,一切都在變動,美不是絕對永恒的。

你會發現這并不單一地只是純粹美學理論的歷史,而且還是人類心靈自我展現的歷史或者說是各個時代人類精神脈博的跳動,這是一種精神的還鄉歷程。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教師征文挑戰賽投稿郵箱為 nfzmread@126.com,歡迎進一步了解比賽規則:http://www.zprce.cn/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報社正式啟動“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正向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