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的教育,是否適應信息時代的娃?
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過往的學習經歷、所學的知識內容,更難成為日后工作生活的能力支撐,站到新的崗位上我們猛然發現自己仍舊“知識空白”。學習的目的更加清晰地指向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的思維能力、適應信息環境的學習能力,即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學習。
責任編輯:溫翠玲
又要開學了,自己的娃、別人的娃,樓上的娃、樓下的娃,所有認識的娃,都是一副不情愿的沉重心情。都說我們的教育好像出了問題,這也是一種反映。
這段時間,不少人在給教育提建議,由此引發了我的思考,但我想得更“漂浮”一些。那就是,工業時代的教育,是否還適應信息時代的娃?
讀書,讀書,其實書籍的出現,在人類歷史中,不過是很短的時間,但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書籍出現之前,人類以語言作為主要交流工具,思維更多是聯想式的、跳躍式的、應激式的。書籍出現以后,將知識“集合”在一起,系統化了,且方便記載,形成了傳承。人類思維由發散,變得集聚,產生線性邏輯,好像也由“淺薄”變得“深邃”。
然而信息媒介的出現,正在讓這一切發生變化。信息的輕易獲取,讓我們很難在某一信息上花費更多時間。海量的信息沖擊,讓我們“注意力不超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