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子弟,路在何方

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是一個關鍵。在教育制度層面,當下教育資源分布的均衡化尤為重要。在社會制度層面,需要持續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改革社會分配制度,完善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項公共支持體系。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黃劍

▲重慶市大足區龍崗街道明星村,小學生走過石板橋時,映在水中的倒影

在教育與社會流動緊密聯系的中國社會,高考被視為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對于農家學子來說尤其如此?;謴透呖己?,農家子弟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一度占據相當比重。而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教育領域的農村學生不斷減少,不平等趨勢出現增長。

“寒門難出貴子”的社會討論背后,指向的是人們對于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焦慮,以及對于“階層固化”的擔憂。在當下的語境里,“貴子”不僅僅意味著進入重點大學,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城市里立足。因此,這樣的議論不局限于農家子弟群體,也不局限于是否進入高等教育,“小鎮做題家”“985廢物”等名詞的出現,都源于一種社會流動過程中產生的匱乏感和無力感。

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程猛的博士論文《“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當代農家子弟成長敘事研究》正與此相關。他關注的是農家子弟進入精英大學過程中的文化生產,探究這一群體在階層處境不利、社會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何以進入精英大學,并試圖揭示他們在跨越城鄉邊界,突破地域、身份、階層等結構性屏障過程中的復雜情緒與自我重塑。

近日,《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采訪了程猛,就城鄉發展差異下的農村教育、農家子弟需要的社會支持、農村出身的代際性傷痛以及理想的社會上升通道等問題與他進行了對談。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講師程猛  圖/本刊記者 梁辰

“也許他們原本什么都不缺乏”

人物周刊:你認為相比于城市孩子,農家子弟缺乏的是什么?特有的又是什么? 

程猛:這要看文化情境,也許他們原本什么都不缺乏。之所以“缺乏”,是因為到了一個新的情境。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寫,教授家的孩子到了田間捉蚱蜢,“撲來撲去,屢撲屢失”,而鄉下孩子則“反應靈敏,一撲一得”。城里的孩子到了農村會發現自己的“缺乏”,他不適應那樣的生活和文化情境。而農村的孩子到了城市,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會變得“缺乏”。所以說,“缺失”和“富足”都是情境性的。如果失去了情境,直接認為農村的孩子好像是有某種缺失甚至缺陷,就忽略了他們所處的生活情境對個體的獨特淬煉。

人物周刊:但城市化是必然的趨勢,所以這個情境也是必然的?

程猛:對,這涉及到由什么樣的農村進入到什么樣的城市。中國城市和城市之間差別非常大,江浙地區的農村和中西部的農村差別也非常大。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口不能自由進入城市。改革開放之后,進入城市往往會遭遇歧視和種種限制。人總是受益也受限于他生長和熟悉的生活情境。

人物周刊:你論文里寫到農家子弟所擁有的底層文化資本,讓人感覺這個群體缺失的是很多外在的東西,可是他們獨有的、促使他們能夠進入精英大學的其實只是一些主觀的情感因素。

程猛:有情感的因素,偏心性的因素,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那種特別的生命遭遇。在不斷向外求學的過程中,原先鄉村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經驗與一個又一個新的情境相遇、碰撞,這個過程會撞出來很多東西。心性和情感因素可以是一種動力,或者說可以成為一種特殊性質的文化資本,但同時也是一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