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往事:誕生更早, 卻被后起的內燃機汽車淘汰
電動車誕生伊始到落敗,始終受制于電池技術。根子出在電池能量密度低,無法滿足續航需求,充電速度緩慢也難以解決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歸根結底,如果電池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電動汽車恐怕行之不遠。圖為重慶機場外排隊等候客人的燃油出租車。
電動汽車給大眾的印象是高科技時尚產品。其實,追溯汽車工業發展歷史,電動車是比內燃機汽車更早誕生的前輩。
最早的汽車既不是電動,也不是內燃機驅動,而是蒸汽機車。1801年,英國人理查·特里維西克制成了“倫敦蒸汽馬車”,它是第一輛真正投入市場的(蒸汽機)汽車,能乘6人,最高速度27公里/時。接下來登場的才是電動車。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1821年,法拉第讀了奧斯特的論文后,造了一個裝置:只要有電流通過線路,線路就會繞著一塊磁鐵不停地轉動,這是世界上所有電動機的“祖先”。
1828年,年輕的匈牙利科學家耶德利克·阿紐什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直流電動機,將其命名為“電磁自轉子”。阿紐什嘗試著將其固定在一個木板上,并且底部裝上四個輪子,這是世上最早的純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