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配”熱議背后,該如何看待增長與分配、效率與公平

“'走向共同富裕'背后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只有讓整個居民收入結構從'金字塔型'轉變為'橄欖型',才能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增長?!?/blockquote>

責任編輯:黃劍

▲北京,工人在王府井附近工作  圖/人民視覺

過去一年,為應對疫情影響,全球貨幣超發,貨幣寬松疊加資產收縮,股市和樓市等資產快速增值,讓區域間和區域內貧富差距進一步惡化。

據瑞士信貸發布的《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2020年全球貧富差距大幅上升,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擁有全球82%的財富,其中,最富有的1%人群的財富占比達到45%;而處于全球財富底層的50%人群擁有的財富占比不足1%。

中國也同樣面臨貧富差距問題。

近年來,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狀況的加劇已經給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帶來威脅。如何解決不平等問題成了眾多政府不得不謹慎應對的政治議題。

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逼渲小叭畏峙洹弊鳛檎{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成為會議的一大亮點。

這并非“三次分配”一詞的首次亮相。早在1992年,經濟學家厲以寧就曾在《論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道路》一文中提出“影響收入分配的三種力量”。

“三次分配”是相對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提出的?!俺醮畏峙洹笔侵甘袌鲋鲗У姆峙?;“再分配”是政府主導下的收入分配,比如征收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對貧困戶給予津貼、補助等;“三次分配”則指基于道德力量作用的收入再分配,比如一些高收入群體通過捐贈、慈善實現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等。

2020年10月,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而要“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就是要做到“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繼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實現共同富裕成為國家的下一個重大戰略方向。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結束次日,就有互聯網企業宣布將投入500億元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而據《公益時報》統計,截至7月29日,針對河南特大水災的捐贈中,捐贈金額在1億元及以上的企業超過10家。接連的政策及市場反饋引發了諸多討論。

中國的收入分配現狀如何?為什么從效率優先轉向重視公平?過往的收入分配改革曾面臨哪些難題?新的戰略方向會如何影響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為什么在中國要實現“共同富?!?,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為解答上述問題,《南方人物周刊》采訪了三位經濟學專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或許是我們再次探討增長與分配、效率與公平兩大經濟學命題的契機。

“走向共同富?!北澈笫墙洕Y構的調整

人物周刊:10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