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南:更一百年誰識我
“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繼承和發展知識,以服務于國家、民族和人類。這就是我為什么越來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的緣故?!?/blockquote>責任編輯:周建平
“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8月4日上午11點半,一位99歲老人的骨灰被撒在了南昌贛江中,回歸到這片他摯愛的土地里。三天前的晚上,文史大家、詩人劉世南于家中安詳離世。
作出這樣的安排,是劉世南的遺愿。他生前極為服膺錢鐘書,曾致信錢鐘書,希望能當他的學術助手,因此希望死后能像錢鐘書一樣喪禮從簡,不留骨灰。
1948年,高一肄業的劉世南在江西遂川縣中學教高中語文與初中歷史,有一位叫王先榮的同事,因為都熱愛文學,所以兩人時常閑聊。某次,王先榮轉述藍田國立師范學院的軼事:學院有一對父子教授,父親叫錢基博,兒子叫錢鐘書。這位錢鐘書先生少年英俊,非常高傲,有一次在課堂上居然對學生們說:“家父讀的書太少?!庇械膶W生不以為然,把這話轉告錢基博,老先生卻說:“他說得對,我是沒有他讀的書多。首先,他懂得好幾種外文,我卻只能看林琴南譯的《茶花女遺事》;其次,就是中國的古書,他也比我讀得多?!?/p>
聽到這個故事,一般人都覺得錢鐘書太過狂妄,但劉世南卻十分欽佩錢鐘書,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凡是學識高明的人,總不能被一般俗人所了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共同語言,俗人自然以他們為狂了”。
“文革”十年,被下放到江西新建縣(今南昌市新建區)鐵河中學的劉世南以為錢鐘書劫數難逃。誰料卻在1977年國慶節后幾天的《人民日報》上,看到國慶觀禮代表名單中赫然寫有“錢鐘書”三字。劉世南大喜過望,覺得上天總算給中國留下了一顆讀書的種子。為此,他寄出了給錢鐘書的第一封信。一段值得稱道的交誼開始了。
信中除表達對錢鐘書的服膺、希望成為錢鐘書助手的意愿之外,還附寄了一篇題為《談古文的標點、注釋和翻譯》(后由呂叔湘推薦發表在《中國語文》)的論文,糾正上海古籍等出版社的注本錯誤,并分析其原因。同時信中還列舉了侯外廬、周振甫兩位的錯誤。
錢鐘書收到信后,對劉世南的學殖非常欣賞。他雖然不同意劉世南拜師、當助手,但積極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薦名不見經傳的劉世南。
高一肄業的劉世南,為何能讓錢鐘書僅憑一封信與一篇論文便積極向社科院等單位推薦?
1923年出生的劉世南,父親是前清秀才。他在父親的指導下接受傳統教育,3歲識字,5歲讀書,每天由父親講解之后,理解性背誦,如此堅持了12年,所涉書目包括《小學集注》、“四書”、《詩經》《尚書》《左傳》《綱鑒總論》。
當時家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