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總部為何“避水而居”?一段故事揭示抗戰勝利密碼

“為了不和老百姓爭水吃,八路軍被迫轉移,槍林彈雨,多流了多少血!”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91歲的肖江河老人回憶起80多年前的一幕,聲音忍不住顫抖。

磚壁村,地處巍峨的太行之巔??谷辗榛鹑急槿珖鴷r,這個群山環抱的小山村曾是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陳列的《八路軍總部行軍路線示意圖》(7月2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梁曉飛攝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內陳列的《八路軍總部行動路線示意圖》顯示,自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轉戰山西,停留過的地方有60多處,曾四進磚壁。

為何入駐磚壁?又為何離開?盡管《朱德年譜》《彭德懷年譜》等史料中并未明確提及,但八路軍“避水而居”的故事,在磚壁村口耳相傳了一代又一代。

近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沿著八路軍總部的足跡,行走在太行山上,鉤沉這段散落民間的記憶,從中探尋抗戰勝利的紅色密碼。

八路軍總部轉戰路線上的山川風貌(7月2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梁曉飛 攝

躍馬太行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烽火燎原。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很快引起侵華日軍注意。在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中,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1938年的情報記錄顯示,“可以斷定,今后華北治安的對象是共軍……尤其皇軍威力未曾達到的山西北部及連結太行山脈的山岳地帶,乃共軍巢穴,其影響至今及于華北全區?!?/p>

太行山脈峰巒起伏,山高路險,日軍的機械化裝備難以發揮優勢。躍馬太行,向東可控河北、山東,向西同太岳山相接,向北與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鄰,中間的盆地是富饒之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朱德傳(修訂本)》顯示,在1938年3月以后的兩年多時間,八路軍總部一直移動在太行山間,利用千溝萬壑的地形,發動群眾,堅持抗戰。

據《華北治安戰》記載,自1938年12月至1940年3月,侵華日軍在華北先后發起18次“作戰”,企圖摧毀敵后抗日根據地。其中,1939年6月10日至8月25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發動“一號作戰”,目標就是“殲滅盤踞在山西省東南部的中央軍及朱德的共軍,突破其堅固陣地,克服地形的困難,殲滅所在之敵”。

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院內(7月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許雄 攝

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員田酉如說,這次所謂“作戰”,就是日軍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起的“第二次九路圍攻”,調集的兵力達十三四萬。此時,日本侵略軍已占領廣州、武漢,回師華北,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掃蕩”,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也加緊制造摩擦。

1939年6月底,八路軍總部得到日軍將組織大規模兵力進行“掃蕩”的情報后,朱德、彭德懷立即下令一二九師組織反“掃蕩”。7月3日,日軍5萬余人從同蒲、正太、平漢、道清等鐵路線上向晉東南進犯,意在分割和縮小八路軍的機動范圍,突襲總部首腦機關。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號召。此前一天,為避敵鋒芒,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從駐扎了半年多時間的潞城縣北村出發,向武鄉縣磚壁村轉移。

位于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7月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許雄 攝

進駐磚壁

潞城縣北村——襄垣縣普頭村——黎城縣河南村——武鄉縣磚壁村。

沿著82年前的轉移路線,記者驅車一天走完全程。一路上,有陡峭高山,也有山間河流,沿途綠意盎然,流水淙淙,一個個小山村摘掉了世代貧困的帽子,呈現振興新景。

然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條穿梭于崇山峻嶺中的轉移路線并不好走。據山西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郝雪廷研究,當時正值雨季,隊伍到達黎城縣河南村時,遇到上游暴雨,濁漳河陡漲。派出的偵察人員來報,尾追的日軍已經進至黎城縣西北的柏嶺、上遙一帶,與總部相距不足10華里,不遠處傳來的槍炮聲清晰可辨。

山西省黎城縣河南村,村民指引的當年八路軍橫渡濁漳河的地方(7月2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梁曉飛攝

敵軍臨近,唯一出路只有渡過濁漳河。濁漳河發源于太行山,是海河流域水系。河南村緊臨濁漳河,在村民的引導下,記者找到了當年渡河的地點。如今,數十米寬的河道上已建好堤壩,水位低時可沿堤步行而過。記者到達時,剛下過雨,河水湍急,漫堤而過。村民說,前些年墾荒占用了部分河道,當年的河道比現在要寬。

作家劉白羽當年參加了這次轉移,他在《大?!浿斓峦尽返奈恼轮谢貞浀溃骸跋奶?,日本侵略軍就向晉東南發動了一次大掃蕩。我隨同八路軍總司令部,向峻峭的高峰和茂密的森林輾轉行軍。開始風和日麗,忽然大雨滂沱,太行山山山嶺嶺都遮蔽在黑蒙蒙的濃云密霧之中,漳河水暴漲,勢如萬馬奔騰,墨黑的河流滾卷著萬千漩渦,洶涌澎湃,一瀉萬里,我們被迫停滯在高峰陡岸之間,幾天不能前進。后面追上來的敵軍隆隆炮聲愈逼愈近,前面驚濤駭浪震撼得山鳴谷應,形勢萬分緊急……總司令部下來一道命令:強涉渡河。從早到晚,一批一批人在滔天巨浪中展開搏斗鳧水過河……漳河的障礙被突破了,敵人合擊撲了空……我們經過艱苦跋涉到了太行山頂峰,在山上的兩個小村莊住下來?!?/p>

八路軍到達磚壁村已是深夜,為了不驚動老鄉,部隊就在村子北邊的一座破廟旁宿營。第二天,戰士們把廟宇簡單整修了一下,總部就搬了進去。

在烽煙滾滾的抗日戰爭期間,類似的緊急時刻并不罕見?!吨斓履曜V》對此僅有一句記載:“(1939年)7月15日 與彭德懷率八路軍總部突破漳河,擺脫日軍的包圍,抵達武鄉縣磚壁村?!?/p>

擺脫包圍后,八路軍總部在磚壁村指揮反“掃蕩”作戰。田酉如說,反“掃蕩”一直進行到8月下旬,在殲敵2千余人,收復榆社、武鄉、沁源、高平等城后,迫使日軍退出根據地,粉碎了日軍以重兵聚殲我主力的企圖。

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邊的深溝(7月2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許雄 攝

避水而居

磚壁村三側臨崖,一側靠山,活像大山里伸出的一個“半島”。記者用拇指測量法估算,南北兩側溝寬、深皆超百米,且溝壁幾近直立,在沒有盤山公路的年代,溝底小道是唯一通途,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郝雪廷說,這里地勢險要,是一個易守難攻、便于隱蔽的戰略要地,一旦遇到危險,不僅便于防守,而且便于撤退。村東南的小松山松柏叢生,在此設置崗哨,周圍數十里盡收眼底。

正在講述抗戰歷史的肖江河老人(7月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許雄 攝

“八路軍來咱磚壁,是因為地形好,光靠手榴彈就能防守一陣,還能向深山里轉移?!毙そ永先苏f,那時他還是兒童團員,不明白這么好的地形為什么留不住八路軍。

磚壁村黨支部書記李文軍說,這里海拔1300多米,自古缺水,祖祖輩輩只能修旱井貯存雨水,村民稱之為“水窖”。過去一戶一口旱井,全靠老天爺下雨流滿,吃完了要等第二年夏天再下雨。

《武鄉縣志》記載:“本縣十年九旱,縣境四周的中、低山區地表水少,地下水深,歷代人畜缺水嚴重?!比彼迩f流傳著這樣的民諺:“冬天吃冰雪,夏天喝泥湯。雨季檐下擺滿罐,洗碗水常倒頓用。帶上干糧洗衣裳,一年四季為水忙。倘若客人來家住,舍米舍面不舍湯?!边@種嚴重缺水的狀況,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改變。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到來后,數百口人的吃水就成了問題。朱德帶領指戰員利用空閑時間在磚壁村打水井3眼、旱井6眼、挖旱池1個,筑攔洪蓄水壩3條……

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八路軍總部舊址院內的水井(7月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許雄 攝

村民王小強說,他家曾有一口旱井,就是當年八路軍幫忙挖的,一直用到20世紀90年代自來水入戶?,F在,水窖已經深埋地下一米多?!吧岵坏锰?,只是把口封了,當年八路軍的功勞,我們家足足受用了三代人?!蓖跣娬f。

然而,1939年夏季,當地遭遇大旱,新修的吃水工程沒能蓄上水,村民旱井的水位也開始下降?!暗搅宿r歷九月,朱德算過,如果總部繼續留在磚壁,來年開春村民吃水就很困難了?!毙そ诱f,為了不和村民爭水吃,總部移駐王家峪,直到第二年重回磚壁,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百團大戰。

“總部四次進駐磚壁,第一次進駐沒有被日軍發現,當時離開磚壁的直接原因,的確是缺水?!焙卵┩⒄f,王家峪村地處溝底,軍民吃水不愁,交通便利,但山溝入口一旦被堵,就是滅頂之災,只能靠山崗上的哨兵及時報信,有時為了掩護總部撤退,戰斗部隊還要進行艱苦的阻擊戰。

“為了不增加人民生活的苦和難,八路軍總部甘涉險境,這清楚地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是在為誰而戰?!焙卵┩⒄f,總部的電波和各個戰場息息相通,太行山的脈搏與延安的脈搏按同一節律跳動。

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保留下來的“軍民池”(7月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許雄 攝

人民戰爭

“他們一進入村莊就采取各種方式幫助村民,如幫助收割,把馬匹借給村民并與他們一起翻地,打掃房子,清掃道路……他們的口號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因此,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人走水缸滿。要知道,華北農村缺水,一個村莊只有一兩口井,從很深很深的水井里打水,挑到家里,是項非常辛苦的勞動?!眰紊轿魇」痤檰栞o佐官城野宏撰寫的《日俘“殘留”山西始末》(原題《山西獨立戰記》)一書,在反思日軍戰敗時寫道:“通過這次戰爭,使我深感如此與群眾打成一片,并得到群眾支持的軍隊,是多么有力而強大,而沒有這種支持,是何等的軟弱!”

“進門什么也不干,先打掃衛生、打水、剜草,吃住都不允許進家里,吃飯的碗也不能隨便用老百姓的。晚上排長一吹哨,就趕緊在院子里團著睡覺?!被叵肫馉奚泥l親和戰友,武鄉縣91歲的老八路趙慶懷哽咽不已。

他說:“我是自己跟著隊伍走的,開始人家嫌我年齡小,怕我打仗吃虧,不要我。我就死跟著隊伍走,沒有槍,就扛著繳獲的日本軍刀?!?/p>

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英勇殺敵,取得巨大戰績的同時,自身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1940年4月,八路軍已由開赴抗日前線時的4.6萬人,發展到39萬余人。1940年6月,朱德在延安干部會議作《華北抗戰的總結》報告時,總結了取得不斷勝利的十個原因,其中就包括“有中國共產黨作為部隊和前方領導中堅”,做到了“軍民一致”“官民一致”,和群眾結成了血肉相連的親密關系。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陳列的展品(7月2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梁曉飛 攝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第一代講解員崔韶光說,除了總部“避水而居”外,這里還流傳著柿子訓令(禁止士兵摘柿子)、樹葉訓令(禁止士兵摘榆錢)、野菜訓令(禁止士兵摘村莊周圍的野菜)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這些看似都是小事,時間久了還可能被淡忘,但串聯起來,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越戰越強、不斷勝利的最好注腳?!贝奚毓庹f。

(來源:新華社)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