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沒有小鎮做題家,但有“985廢物”:
如果有一類學生因為無法融入大學環境而無法獲得高等教育的收益,我覺得這是特別大的教育不平等。
我在班里做了一個調研,想弄清楚有多少人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學生,結果是在五十多個人里,第一代大學生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六十。
(在美國)有的沒上過大學的家長聽聞孩子要遠赴他鄉上大學,第一個反應甚至是“你要拋棄我們”。如果將場景移到中國,更可能的情況是,如果你能考上清華北大或任何一所985,父母砸鍋賣鐵,甚至舉全村之力也要供你上學。
責任編輯:吳筱羽
電影《鄉下人的悲歌》劇照,這部電影的原著是一本講述典型美國寒門學子故事的超級暢銷書,被認為解釋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上臺原因。
1998年,17歲的田雷從家鄉江蘇沛縣出發,前往四百公里外的南京上大學。他正趕上大學擴招時代的開端,來自中國各地的學生涌進南京大學的校園,其中不乏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同學。這個來自縣城的青年第一次開始困惑:為什么我不會打籃球?為什么他們都會各種樂器?為什么上海來的同學目標是出國留學,而我卻想著回老家做公務員?
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出生于邁阿密的安東尼·杰克漫步在哈佛的校園里,思考著同樣的問題:在一個有錢人主導的大學校園里,當一個窮學生意味著什么?
這個黑人窮孩子后來投身于美國寒門子弟的研究,而已經是華東師范大學法學教授的田雷,成了安東尼著作《寒門子弟上大學》(下稱“《寒門》”)的譯者。他發現,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寒門子弟在大學中都面臨著雙重的困境:不僅是經濟上的“窮”,更多的還是文化上的“困”,而后者則往往不為人們所知。
在此之前,田雷翻譯了《我們的孩子》與《嬌慣的心靈》兩本教育專著,前者關注美國教育中越來越滯緩的階層流動,后者則聚焦美國精英大學學生越來越脆弱的心理狀態。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翻譯“教育三部曲”的過程,是一個法律學者重新認識美國社會的過程,平等的表象被打破,底層的艱辛、教育的不公浮出水面。
“作者關切的是美國青年,但我們能否分辨出哪些問題是美國特有的,又有哪些是更為普遍的?這些美國故事能否幫助我們來反觀自己?”作為一個初中孩子的父親、一位有11年教齡的大學老師,田雷關注中國的教育制度。在這次訪談中,他談及小鎮做題家、985廢物,談及身邊隱形的寒門子弟。
2021年8月21日,田雷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道:“如果有一類學生因為無法融入大學環境而無法獲得高等教育的收益,我覺得這是特別大的教育不平等。翻譯這本書的過程,經常激發起我的思考以及為人師者的責任感?!?/p>
《寒門子弟上大學——美國精英大學何以背棄貧困學生?》,[美] 安東尼·杰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8月。
中國社會的流動性比想象中高很多
南方周末:你曾經有在美國精英法學院讀書和訪學的經歷,你觀察到的美國寒門子弟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田雷:美國有一個專門的概念叫“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指的是家里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大致能對應“寒門子弟”。一般而言,他們從小擁有的文化資本非常匱乏,憑借自己的努力打開精英學府的大門。從這個角度上說,他們的能力或許要比中產階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