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以重建社會跨過經濟大坎兒

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輕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 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

責任編輯:戴志勇

(孫立平為清華大學教授﹚

■ 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遇到的問題,與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同,與1930年代大蕭條相近。

■ 財富集中在1929年達到了頂峰并引起大蕭條。為走出蕭條進行的社會改革,重建了資本主義。

■ 呼聲很大的減稅讓利,不但姍姍來遲,且目前只有區區1200億。相反,投資刺激計劃,一出手就是4萬億。一冷一熱,值得深思。

我們正遭遇跟大蕭條一樣的坎兒

南方周末:12日,美國參院未能通過拯救汽車業方案,危機或還遠未見底。究竟該如何做,目前大多討論局限于經濟層面。從社會學的角度,如何看待?

孫立平:回頭看,兩件事很有意思:一是美國通過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其間有一個戲劇過程。9月29日多數不同意,10月3日, 多數票通過。前后有60多個議員改變立場。這種改變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政府對方案做了修改,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否決之后,經過激烈辯論,人們對危機的認識發 生了轉變:這已不純粹是一場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正在演化為全球性經濟危機,會給美國乃至世界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

二是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人們普遍認為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由此揭開了美國政治史的新頁。但如果對比1930年代大蕭條中的總統大 選,還可發現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在經濟危機發生時,都是共和黨總統在執政,甚至大蕭條之前幾任總統也是共和黨人;在危機開始后的大選中,又都是民主 黨候選人獲勝。

這兩個政黨的社會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明顯不一樣。共和黨與社會的上層或大資本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民主黨則更多是以中下層為背景。奧巴馬競選的口號就是:變革,我們需要變革,我們能夠實現變革!

1932年羅斯福在競選總統的首次演講中,就強烈指責胡佛的共和黨政府,說政府專門救濟大銀行、大企業。他嘲笑那些“膚淺的思想家”,說他們不懂得 怎樣去幫助農民。他說:“在這個不幸的時代,我們要制定出一些計劃來,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壓在經濟金字塔底層、被人遺忘了的人們的身上。”

南方周末:無數人研究過1930年代大蕭條。對當時的危機,你是否有新的解釋?

孫立平:經濟危機的發生是由于生產過剩,這樣的話人們說了無數遍。消費不足與貧富差距或當時利益失衡的關系,也確鑿無疑。但很少有人注意另外一個問題:所謂產品過剩究竟是什么產品過剩?又究竟是什么東西賣不出去?

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里”幾乎成了大蕭條的一個符號。然而,這樣一個符號可能會產生誤導,就1930年代大蕭條而言,賣不出去的牛奶并沒什么代表性。

實際上,當時賣不出去的東西并不僅是牛奶這樣的生活必需品。也包括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其他產品,如房子、汽車、摩托車、簡易冰箱、收音機、電話等當時 的耐用消費品。那時擁有一架收音機的意義,不亞于今天擁有一輛汽車。當初,胡佛競選總統,曾許下今天看起來有點可笑的諾言,要讓“美國人家家鍋里有兩只 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