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土壤比天生靈性重要,別讓孩子變成工具人
“你就是你,再不是社會軌道中一個被滾輪傳送帶輸送著、自己也不知道會往何處的存在?!?/blockquote>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0年疫情期間復課后,一些學生出現輕生念頭。一次直播活動前,在上海從事心理咨詢與家庭教育的陳瑜向家長收集大家關心的問題,不料收上來的一千多條信息里,全是有關“孩子的各種不是、不堪、不可理喻”,似乎他們的孩子全是“問題孩子”。
她既氣惱,也不解:家長們,你們對孩子做了些什么?也想知道,如果給孩子一個發聲的機會,他們會如何解釋和講述自己?中國當下的教育,與信息爆炸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的成長訴求匹配嗎?
于是她在自己創辦的教育平臺“少年大不同”里開辟了一個叫“少年發聲”的板塊,希望和孩子們直接對話。這些少年的表達欲望和能力,內心豐富的程度和思考的深度,都讓陳瑜頗為驚訝。在教育暫時無法發生根本性變革的當下,陳瑜認為,家庭教育應當為孩子托底:會觀察和理解孩子,并且把種子放在適合成長的土壤里。
和這些孩子對話,讓我看到成長的更多可能
“我昨天晚上夢到上一屆成績不好的同學,被扔到一個尸體堆里,然后,我是這一屆成績不好的同學,差點被扔到這個尸體堆里面去了……”
2020年9月,被媽媽逼著去上學的初中生小黎曾想爬上學校的窗臺,被巡邏的家長救了下來。見到陳瑜時,小黎已經服藥半年。她恐懼讀書,卻“死”也不肯轉學——“轉學就意味著失敗”。
和陳瑜聊天時,小黎時而抽泣,時而陷入對往事的斷想:
看到陳瑜的衣服是藍色,她會想到自己一個朋友也很喜歡藍色,“而她現在每天都在好好學習”;看到套水瓶的網,她想到菜市場里兜面包蘋果的網,“我小時候怎么會跟著家長去菜市場呢?好浪費時間”;鋪了棉被,會想到從前的味道,“我好好學習的時候睡在被子上是很舒服的”……
所有聯想都指向一件事——學習。
“你到底學習了沒有?”這個媽媽每天問她的問題,早已內化成了小黎內心的“魔咒”,對生活的正當渴望,則像枯井一樣干涸。
小學二年級前,小黎的生活還算“正?!?。二年級之后,她發現班上同學會很多課外題型,一周要上七八個補習班,晚上、雙休日排滿——而那還只是上海一般的學校。
“要在課外多學一點,不然小升初就考不到好的初中,后面就考不到好的高中,考不到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眮碜园嘀魅魏蛬寢尩摹熬o箍咒”,從小黎二年級下學期便開始套上。
心里的發條也由此繃緊。自認“以前從不努力”的她給自己布置了很多課外作業,做不完不睡覺。學習一個章節的知識點,她把三四本教輔書都刷兩三遍才罷休,因式分解最多做了200道題。沒想到這么認真,老師還是批評她粗心?!袄蠋熃o的參考答案里故意有錯,讓我們查出來。這我怎么查得出來?”
委屈、困倦,想學習又再也不想學,提筆都會嘔吐??戳诵睦磲t生,吃了藥,小黎覺得自己“再也趕不上別人,再也回不到以前那個狀態了”。
“從小到大,有沒有在游樂場玩、和朋友聚會的開心?”陳瑜問她。
“那都是不務正業!”小黎毫不猶豫地回答?!斑@些事很垃圾,不應該做?!?/p>
在陳瑜看來,小黎小小的身體里,很早就被植入了一套價值觀,極難瓦解。在《少年發聲》這本書里,陳瑜把和小黎的對話放在最前頭,“希望能給所有人警醒?!毙±璧膵寢尶戳藢υ捜暮?,給女兒發微信道歉:“我沒有把好的價值觀傳導給你,反而在社會焦慮的環境下推波助瀾。我現在完全明白你,會保護你,你就是你,再不是社會軌道中一個被滾輪傳送帶輸送著、自己也不知道會往何處的存在?!?/p>
陳瑜總結,她接觸到的休學在家的孩子,許多都是小學成績很好、初中不能保持領先的小孩,然而父母的期待沒有降低,導致孩子的壓力日益加重?!霸谶@個階段,父母沒有幫他們解決問題,給到支持,使得最后他們崩潰,這是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