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區”塵埃落定 前海再開新局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一直備受關注,而各界期盼已久的“前海擴區”,終于正式落地。
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出,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經歷了從一張白紙起步的“創業十年”,今年,前海進入了邁向“黃金十年”的首個年頭,值此之際,迎來擴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機遇與使命。
在受訪專家看來,過去十余年間,前海通過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在推進深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協同發展方面發揮了表率作用,形成諸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擴區意味著中央對“前海模式”的充分肯定,寄予前海更好、更快、更高質量的殷切希望。擴區之后,前海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發展能級得到進一步提升,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協同發展、經濟引領的核心發動機之一。
開發建設前海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伴隨著擴區,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前海與香港能夠更好地從空間、產業再到市場實現對接、融合,深港合作也將邁向更加深入的階段。
前海合作區面積增加7倍
早在2013年底,坊間就因“前海僅15平方公里,面積太小”,出現呼吁擴容的聲音。
2018年7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其中透露了前海擴容的信號:推動修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擴展發展空間,并在新范圍實施前海有關支持政策。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再次明確提出,適時修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研究進一步擴展前海發展空間,并在新增范圍內實施前海有關支持政策。
如今,隨著《方案》的印發,擴區正式落地,前海的面積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7倍。
具體而言,以現有前海合作區為基礎,進一步擴展至以下區域:南側毗鄰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東至后海大道、近海路、愛榕路、招商路、水灣路,南至深圳灣,西至月亮灣大道、珠江口,北至東濱路,包含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蛇口區塊〕22.89平方公里;北側毗鄰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東至松福大道,南至福永河,西至海岸線,北至東寶河、沙井北環路)29.36平方公里,機場及周邊片區(東至寶安大道,南至金灣大道、寶源路、碧灣路,西至海岸線,北至福永河、松福大道、福洲大道)30.07平方公里,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東至寶安大道,南至雙界河,西至海岸線,北至金灣大道、寶源路、碧灣路,另包括大小鏟島、孖洲島)23.32平方公里。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15平方公里的前海,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包括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及專業服務等?,F在增加了蛇口、會展新城、寶安中心區、深圳機場、大鏟灣片區等,加入了更多的高科技、高端制造、機場、港口等元素,產業結構更加豐富完備。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看來,前海擴區的一大背景,正是為了從產業上更好地與香港對接、合作,從金融、專業服務等行業進一步拓展至科技、航運、空港、會展等。
郭萬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不僅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等,還賦予了香港新的定位,包括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
“前海擴區后,區內產業能夠與香港的新定位更好地銜接,從而為香港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惫f達表示。
深港規則銜接將更加深化
自誕生以來,前海合作區就被賦予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深化與香港合作新途徑的使命。
過去10余年間,港資企業作為前海經濟支柱的作用早已凸顯。前海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前海合作區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5萬家,注冊資本1.28萬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港資占前海實際利用外資的92.4%,前海合作區已成為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
2014年12月,由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和香港青協三方發起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開業,重點培育互聯網、信息科技、文化創意等產業。截至目前,前海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524家,其中,香港團隊245家;累計發放港澳青年專項扶持資金共計9000多萬元,認定1434人次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中香港籍人才占總認定人數的50%以上。
伴隨著擴區,前海除了能夠為港企、港人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間,與港澳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也將進一步深化。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包括推進與港澳跨境政務服務便利化,研究加強在交通、通信、信息、支付等領域與港澳標準和規則銜接;支持前海合作區在服務業職業資格、服務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管理等領域,深化與港澳規則對接,促進貿易往來;探索完善前海合作區內適用香港法律和選用香港作仲裁地解決民商事案件的機制等。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深港之間諸多產業的合作,不單是關稅減免的問題,還涉及規則對接、市場準入等,這些方面突破的難度更大。
在方舟看來,此次《方案》的出臺,將推動深港合作進入要素流動和規則對接的深水區,這與過往兩地“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有所不同,“前店后廠”模式時期主要側重外循環,香港輻射深圳,而現在是深港雙向輻射;如今是以前海為平臺和跳板,方便香港進入內地,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而不是以往港資在深圳“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模式,更強調深港合作雙向互補。
在促進深港兩地人員往來、互動方面,《方案》提出,研究在前海合作區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士參與前海區域治理途徑,探索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擔任前海合作區內法定機構職務。
方舟認為,這些都是積極的嘗試和信號,有利于增強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感。
他進一步指出,深港合作的深化,很大程度是為了充分發揮深圳和其背后龐大的國內市場的優勢,解決香港產業結構狹窄、就業市場錯配、機會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幫助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發展。
前海的進一步改革與開放藍圖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制度創新始終是前海的使命所系。
前海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前海已累計推出645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58項,全省復制推廣82項,全市復制推廣165項,形成了包括建立出口退稅快速直達市場主體服務機制、推廣電子營業執照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實施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在內的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充分發揮了前海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如今,在擴區的利好下,前海將繼續做好“改革開放”的文章。
《方案》也強調了前海的兩大戰略定位與使命——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其中,諸多受訪專家最關注的一點是,《方案》提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具體措施包括用好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研究制定前海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健全外資和民營企業權益保護機制;完善競爭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競爭政策實施機制,探索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性質的公平競爭委員會,開展公平競爭審查和第三方評估,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支持和引導產業發展等。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香港營商環境長期位居全球前列,前海與香港進行制度銜接,有助于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而很多經驗和做法今后也可能復制到全國其他地區。
王春新還對前海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充滿期待,包括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等。王春新認為,擴大開放是此次《方案》的一大亮點,既給香港帶來利好,還將促進前海、深圳乃至全國的開放水平。
《方案》描繪了前海未來的改革開放藍圖: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突出的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多輪驅動的創新體系成效突出,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顯。
到2035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與港澳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撐的發展模式,建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改革創新經驗得到廣泛推廣。
郭萬達向記者表示,深圳要打造全球標桿城市,而前海本身就是深圳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一個樞紐。放在全球標桿城市的坐標中來看,前海需要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在制度型開放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包括規則、標準、法律的開放等,建立真正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
網絡編輯: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