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路 | 100張中國臉

人生本是一種廣義的藝術。有一群人,更是把#藝術之路#實踐得淋漓盡致。他們以音樂撫慰靈魂、助力國風舞蹈破圈而出、把機甲拼出萬物形象、用紙張雕琢無限可能......他們拾掇生活精粹,讓美學在生活中沉淀。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1.馮翔(職業音樂人,音樂治療師):希望人人都可以用音樂撫慰靈魂

2020年,疫情肆虐武漢的時候,本地音樂人馮翔的《漢陽門花園》不知唱哭了多少人,又撫慰了多少人心。

馮翔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武漢,聽眾總會親切地叫他“翔叔”。他曾“北漂”十年,原來還學過醫,在“六角亭”做過精神科大夫,現在則有著兩個身份:職業歌手,音樂治療師。馮翔希望,可以用他一生摯愛的音樂,來撫慰人們焦躁不安的心。

2.李曉勐(二幕舞集影像舞蹈創作者):讓年輕人愛上國風舞蹈

作為前香港舞蹈團(HKDC)舞蹈演員的李曉勐還有另一個身份——二幕舞集影像舞蹈創作者,代表作為《白鶴梁神女》等水下舞蹈。在她的作品里,每支舞蹈視頻都是由她原創編排的,是風格不同的國風舞蹈,她精心演繹每一個作品和每一個角色。

李曉勐一直在努力嘗試用影像加舞蹈的表現形式,將傳統古典舞所蘊含的文化融入當下青年熱衷的流行文化,打造出了富有青春活力的新國風舞蹈。

她愿借助互聯網的平臺,走出地域和空間的限制,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弘揚傳統文化,并且讓更多的人了解國風,愛上國風。

3.喬小刀(造房子的民謠音樂人):一手音樂一手建筑,將藝術回歸生活

喬小刀擁有樂隊主唱、設計師、展覽策劃人等多重身份,昔日曾和侄女組建大喬小喬樂隊,發表的《消失的光年》、《小烏龜》等作品廣受民謠樂迷喜愛。

他是一個癡迷造房子的音樂人,現在手里的吉他已經換成鐵錘,在麗江創造“荒野之國”,穿梭在一棟又一棟自己親手建造的、可以移動的、滿含創意的藝術小屋之間,訴說自己的詩意和自由、童話和理想。

4.孫世前(中國機甲之父):以機甲為載體承載中國文化,向世界展示

孫世前被稱為中國機甲之父,他也是中國第一臺實體機甲“大圣號”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第一個將長城變形成中華巨龍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一經發布便得到全世界的關注,作品數次登上央視春晚。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機甲創造,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

2014年,孫世前將十二生肖的元素融入中國機甲藝術,為了增強故事性和共鳴感,他撰寫它們的故事,打造屬于這個時代的十二生肖,未來打算將之影視化。除了十二生肖機甲系列,中國古建筑機甲系列則是將傳統建筑的元素融入機甲中。做中國機甲開拓者,以機器人為載體承載中華文化,并向世界展示,這是其工作室的使命,他希望讓世界看到中國機甲。

5.溫綺雯(紙藝藝術家):探索紙的藝術可能性,顛覆大家對傳統紙藝的固有印象

在大家的認知里,紙與水是不相融的,但溫綺雯的大型水下紙藝展覽《逐流》,把不可思議變成現實。自9歲開始,溫綺雯學習畫畫一直到大學,大學期間發現對紙藝情有獨鐘,自此不能自拔。

借助剪、雕、折、揉、刮等各種方式,融入新科技手段,溫綺雯將紙藝演繹到某種極致。她將紙的藝術延伸到各個領域,涉及時尚、汽車、網絡、科技等各大品牌。如今,每次溫綺雯出席活動,都會戴上自己設計的紙藝首飾。

6.魏雪漫(歌手,公益組織一個母親創始人):聲臨其境,以音樂療愈心靈

多數人知道魏雪漫的名字,多是來自于“中國好聲音”或者“百變大咖秀”。六年前,魏雪漫被身邊獨撫母親彰顯的力量所感動,決定成立“一個母親”公益組織,發起“獨自撫養心理支持計劃”,為媽媽們做點事情。

她所創辦的母親賦能社公益電臺,收聽量超過75萬人次,共錄制母親講座四十余期、雪漫讀繪本近百期。連續三年,魏雪漫每周都會去錄音棚為孩子們讀繪本,風雨無阻,在荔枝FM雪漫讀繪本欄目有近60萬人次收聽。成立媽媽社群,人數近5000人,開展微課上百節,法律在線咨詢時間600小時,服務超過2000人次,開展面向獨撫媽媽的心理重建小組,深度支持超過300人。

7.張雷(向質樸建筑學習的設計先鋒):向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學習,探究建筑的生命力

2009年,張雷被評為全球20位最有未來影響力的青年建筑師之一。12年來,他不忘本心,堅持向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學習,設計接地氣的本真建筑。他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設計大師稱號,曾榮獲第三屆瑞士建筑獎”(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提名、首屆自然建筑最高獎實踐成就大獎入圍獎。

在強調“設計感”的潮流中,張雷推崇“自然而然”的建筑準則,多次深入鄉村考察,從鄉村生活中汲取靈感,建造最實用的房子,并從更長遠的層面思考鄉村建設,搭建更好的城鄉互聯平臺。

8.張文&楊毅弘(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的共同設計者):琮琮、蓮蓮、宸宸,傳遞和平與友誼

張文和楊毅弘同為中國美術學院的老師,夫妻兩在帶著女兒出門踏青時,因良渚古城遺址靈光乍現,打算用燦爛的世界文化遺產來代表杭州乃至中國形象。

為此,夫妻二人反復琢磨女兒的動作和表情,將這些作為靈感,轉化到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的表情、動態中去,并融合杭州文化景觀特色,設計了三個機器人“琮琮”“蓮蓮”“宸宸”,既體現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又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傳遞和平與友誼。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