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四人談】中國家電業其實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專訪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如果10年前中國公司與日本、韓國公司的差距是100點,現在我們就只差30點了。平板這塊我相信再有五到十年我們就會趕上來,再下一代的顯示器技術,我們不會像平板時代那樣完全沒有準備地倉促應戰。

責任編輯:余力

國產電視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我現在就可以做一個預測,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是國產平板電視最差的時候,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國產品牌的份額在中國市場會逐步回升。

我們和國外同行的技術差距是在縮小的,大家一定不要有誤會,好像我們越拉越遠,沒有這樣的事,差距在縮小,而且縮小的速度很快。

南方周末:家電業可謂“中國制造”的代表——產能巨大、利潤微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利潤最高的1990年代中后期多投入研發,而不是一味打價格戰,那么中國家電業今天就會從容許多。

李東生:中國家電企業那幾年在核心研發當中投入不多肯定是事實,但并不是由于價格戰,也不是由于我們意識不到技術的重要性,更多的是 由于企業的能力不支持同時做好兩件事情——既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又要大規模的技術投入。盡管如此,中國彩電業的競爭力在2002年以前也還是快速上升的。 CRT(顯像管)電視,我們不單在中國市場取得了絕大多數的份額,海外市場的份額也在快速上升,我們的成本和規模優勢已經能夠直接威脅到日本、韓國和歐洲 的企業。

南方周末:但是許多人認為恰恰是國內價格戰打的最兇的那幾年日本和韓國企業大規模投資平板技術,進而在幾年后再度贏得競爭優勢。

李東生:局外人來看好像是這樣,實際并非如此。平板技術韓國公司是在90年代初期開始投的,日本公司在80年代就開始投了,夏普更是 在70年代就開始投LCD(液晶技術),那時候我們連企業都還沒成立呢。我們和國外公司的差距不是在平板時代形成的,差距在我們進入這個產業的時候就已經 形成了。我們首先在CRT方面追趕國外同行,2000年時已經不比他們弱了。但2002年之前沒有人預料到液晶顯示會占據彩電的主流,不僅我們沒預料到, 國外公司也沒預料到,一直到2002年前后幾個大的跨國公司還在繼續投資顯像管電視。

講一個例子。LG和飛利浦都是投液晶技術的,1998年他們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都是50比50的股份,一家做液晶,一家做顯像管。前5年,賺錢 的、業務量大的、風光的都是顯像管,2003年以后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