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之路 | 100張中國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多事物將被遺忘。但有很多事,不該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為了“留住”那些時代片段,有一群人踏上#見證之路#,他們用文字記錄時代故事、通過花壇設計展示國家發展、考證多年追尋歷史真相、收集卡片串起社會變遷……他們創造機會,讓更多人成為時代的見證者。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1.卞壽堂(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院院長):六十年信念不改,詳細考證探索其歷史淵源,只為堅持弘揚白鹿原民俗文化

16歲發表作品算起,生于1944年的卞壽堂老先生,如今已是一位有著超過60年文史研究和文學創作經驗的知名學者、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家鄉故土為題材,特別是對白鹿原更有一種不能割舍的濃濃深情。

為了發掘和整理白鹿原的人文歷史資源,幾十年來他翻閱大量文史典籍,遍訪名人學者,踏遍村莊院落,對白鹿原的歷史文物、民俗風情等進行了艱辛的考證和研究整理,只為宣傳和弘揚白鹿原文化。

2.陳年喜(大愛清塵公益基金會駐會作家):作為一名礦工詩人,他用文學的力量,為塵肺病人發聲

七年前,寫下《炸裂志》的陳年喜,還是一名在地下五千米勞作的爆破工,他也因這首詩而出名。后來,他開始嘗試散文、非虛構寫作,內容大多取材于他的礦工經歷以及一些塵肺病患者的生死命運。雖然已離開礦山多年,但在2020年初,從事爆破工作16年的他仍被確診為塵肺病。

2020年9月,陳年喜加入了北京大愛清塵公益基金會,成為基金會十年來唯一的駐會作家,跟隨公益團隊到延安等地做塵肺病人情況調查探訪。好在,這幾年國家層面日益重視,各種福利、政策相繼出臺,但相較于這個群體嚴重和急迫的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超越學科界限,表達人間情懷

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院館員,上世紀80年代,他與黃子平、錢理群進行的“20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提出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論述框架。這一文學事件一直到現在仍然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文學的批評研究,因此三位學者常常被人稱為燕園三劍客。

陳平原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治學之余,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并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4.胡昇("中國好人",湖北省博物館001號志愿講解員):堅持四十余年義講的志愿者、金牌講解員,致力于講好湖北故事、中國故事

1978年胡昇第一次看到曾侯乙編鐘時,就迷上了文物和歷史。為了解歷史和研究文物,他投入大量學習時間,最終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自成一派的講解風格,成為湖北省博物館“001號志愿講解員。四十多年來,胡昇每周義務講解十多個小時,每年志愿服務時間近千個小時,對市民群眾進行歷史文化普及和革命傳統教育。2018年,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武漢期間,胡昇還向總書記介紹了戴家湖生態發展的過程。

5.藍海浪(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24載花壇設計路,用花壇向世界展示中國故事

藍海浪自幼年便與園林、花草結緣,大學就讀于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從1997年起,他就開始參與天安門及長安街國慶花壇的設計工作。24年后的今天,他已是這項工作的總設計師。

工作至今,藍海浪畫過的設計圖紙數不勝數。從素材收集到方案構思,再到圖紙第一筆落下,建模、效果圖、方案匯報,又經反復研討修改,開始施工,到國慶天安門花壇最后完全落成,藍海浪全程專注,只為向公眾呈現一個具有中國發展故事的作品。如今的他仍然堅守在這條路上,也將繼續用一個個新作品致敬中國發展。

6.蘇智良(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第一人):多年尋訪幸存慰安婦,只為給歷史找回一個真相

二十余年來,上海師大人文學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傾盡心力從事慰安婦問題研究。這一切,源自他對上海楊家宅慰安所照片的興趣和深重的社會責任感。

為此,他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其團隊走訪足跡遍及中國二十多個省市,并尋訪到二百多位慰安婦幸存者。在海外機構的幫助下,他一直資助幸存的中國慰安婦老人。他讓全世界人民知道這個最悲慘的女性奴役制度,還原這一段被抹去的歷史真相。

7.王士祥(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從鄭州大學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到登上全國矚目的《百家講壇》,成為一張在全國掀起一陣科舉熱的河南文化名片

20138月起,時任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的王士祥主講的27集《隋唐考場風云》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他才思敏捷,思想深刻,博古通今,語言生動幽默,極具個人魅力和學者風范。學生們反映:王士祥老師講課的風格非常幽默,總能把深奧的道理用接地氣的語言講出來,聽著非常舒服。他被學子們評為鄭州大學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

8.胥思廣(用收藏見證歷史的集卡狂人):10年收藏近20萬張卡,用集卡見證社會變遷

十多年前,胥思廣經常騎著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探卡的消息。許多人不理解他的行為,認為他不務正業。面對外界的質疑,他一直堅持這項愛好,至今已經收集了20萬張卡片,其中交通卡就有近10萬張。

胥思廣將卡片視為時代的見證者,他善于發現每一張交通卡背后的故事,并用它們串起社會的變遷。作為成都地鐵和天府通的非官方顧問,他還為兩家公司提交了“5年制卡計劃,并策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主題卡展。

9.楊越巒(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專注長城攝影,用影像述說長城魅力無窮的文化內涵

楊越巒曾站在陳家堡長城之上,聆聽著來自時光深處的娓娓訴說;此后十余年間,他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超過十萬張長城照片。

楊越巒不再刻意去表現長城的風花雪月,而愿意用影像去述說長城那魅力無窮的文化內涵。他曾說,“凡是有長城的地方,我都想走到?!币驗殚L城不僅是擁有無盡解讀的千年長詩,更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的精神象征。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