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9·11”陰云下的普通人
她無法遺忘過去的痛苦,“人們對你說的關于悲傷的最大謊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更好,你會痊愈。事實并非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只是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處理痛苦和悲傷?!?/blockquote>責任編輯:黃劍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消防員正在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廢墟中搜尋幸存者圖/視覺中國
美國作家洛麗·摩爾在小說《門在樓梯口》中建構了這樣一個女孩的生活:二十歲,來自美國中西部農民家庭,弟弟沒考上大學去參軍,被遣往阿富汗戰場;她去紐約州特洛伊小城讀大學,并兼職替一對白人夫婦照看他們領養的“黑白混血”女嬰;結交了一個男朋友,他自稱巴西人,卻不會說葡萄牙語。
故事從“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的那個9月講起,在隨后一年里,女孩收到了弟弟的死亡通知,死于自殺式的爆炸襲擊;大學生們游行抗議小布什增兵,標語上寫著“戰爭不是答案”;她的男朋友真實身份是疑似恐怖分子的中東裔,因為自己的立場離開了美國;她和女嬰一起經歷周遭對于有色人種的歧視,最后白人夫婦被查出隱瞞案底,失去領養資格,女嬰被送去了下一個寄養家庭。
作者通過這個視角寫出了“9·11”對于普通人生活的部分影響:戰爭,有色人種歧視,對潛藏的恐怖分子的恐慌。
“9·11”是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最為嚴重的恐怖攻擊事件,也是冷戰結束后,美國所遭遇的最大創傷。盡管沒有小說中那樣富有戲劇性的情節和關系網,“9·11”的確給幾代人的生活普遍造成了影響,有的來自于事件當天的強烈刺激,有的來自據此而引發的每一個后續事件,有的來自觀念上的震動。
例如,它影響了民眾對于美國的認知——包括國家認同和國際局勢,對于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的權衡,對于戰爭與和平的思考,對于不同宗教、不同族裔共處的態度,對于公共事務參與的積極度,等等。
《南方人物周刊》采訪了幾位在美國生活的普通民眾,他們沒有在這一事件中承受直接的傷害,也不是戰爭和特定政策的親歷者?!?·11”發生時,他們的年歲不同,有六七歲的小孩、剛步入婚姻的年輕人,也有事業有成的中年人。他們住在美國東部、中部、西部等不同的地區,二十年后回望“9·11”,他們有自己的體會和感知。
一首題為《晚間盛開的玫瑰》的詩中描寫了“9·11”后的圖景:
一個星期
的黑云、雨,吐出
霧塵
街道
被恐懼拽住
泥濘壓在
馬路邊沿
但實際上“9·11”發生在蔚藍色的晴天里,Keiko記得那是一個清爽的秋日。他乘坐地鐵到達雙子塔下的世界貿易中心地鐵站,沿通往雙子塔的地下通道走,準備前往他位于南塔的辦公室。當時他43歲,是一家日本銀行的總務部副總裁。
走到半路,他發現地下通道進水了,人群中有人大喊“立即出去”。到了地面,他看見南塔著火了,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盯著火焰看了一會兒。北塔隨即爆炸,他趕緊跑開,途中因摔倒扭傷了腳——不是被障礙物絆倒,而是由于魂不守舍。
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倒塌后,公司的一切都沒有了,員工大部分都安全,只有一名年輕的外籍人士死亡,還有一位同事在坍塌前僥幸逃了出來,卻吸入了石棉,Keiko不知道這位同事后來有沒有罹患相關疾病。20世紀,石棉憑借高度耐火性、電絕緣性和絕熱性,被廣泛使用于建筑中,然而石棉極易在空氣中飄散出纖維物體。雙子塔倒塌后,建筑材料釋放出的有毒粉塵令大量救援人員、清理人員和附近居民染上“世貿咳嗽”。紐約州衛生部的相關研究顯示,這些人員患癌癥的幾率遠高于常人。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被劫持飛機撞擊后爆炸,濃煙從大樓里傾瀉而出圖/視覺中國
美國國會成立的“9·11”受害者賠償基金(VCF)除了向遇難者提供賠償外,也面向患有“9·11”相關疾病的個人。該基金的賠償申請提交截止日期經過特朗普簽署的法案,已延長至2090年。截止到2020年,VCF已收到超過5.5萬份人身傷害賠償申請。
Keiko首先要面對的是員工的安撫工作。他在家為員工發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秦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