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和他的“病人藝術家”
不止一個精神障礙患者的畫作里出現過窗戶護欄,這是從病房向外望,一道四季不變的風景。在這樣的氛圍里,還有人在嘗試色彩和表達,本就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
繪畫對楊旻來說,就是“把腦袋里的東西理順了”。疾病給他帶來很多幻覺,重疊交匯,亂成一團。當他把幻覺畫下來,呈現在紙面上,他的心才能安定下來,不再被困擾。
郭海平說,國內的精神疾病治療仍是建立在吃藥之上的,整個服務體系很難容下藝術創作所需要的開放性和自由度,以及對個體差異性的包容。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9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南京
責任編輯:譚暢
600號畫廊展覽現場。
2021年8月末的一個下午,30歲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生陳智民站在走廊上,接待當天的第6批記者。他們指著墻上的六十多幅畫作,詢問畫面中“多次出現的三角形”“星星”“放射狀線條”是什么含義
偶爾,陳智民會大膽地用上“洋氣”“現代主義”“抽象派”這樣的形容詞,但更多時候,他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建議大家不要過度解讀。
一周內,這家坐落于上海市徐匯區宛平南路600號的醫院兩度登上熱搜:“金鑲玉”造型的月餅和剛剛開幕的“600號畫廊”。突如其來的熱度,與其作為精神病??漆t院的屬性不無關系。
這些作品色彩豐富,線條簡單,幾乎沒有任何透視和陰影,像是兒童畫。但展簽標注的“B1病房”“B3病房”“日間康復中心”,透露出創作者身份的不同尋?!麄兪顷愔敲竦?5位“病人藝術家”。
兩年前,陳智民開始在精神障礙者中尋覓具有獨特天分的“藝術大師”。他遞給患者空白的畫紙,讓他們自由發揮,不預設主題。這是一場在醫院里開展的跨學科實驗,像是等待一顆不知名種子落地開花。
康復科倉庫里找“藝術”
與600號畫廊一門之隔,就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總院(以下簡稱“精總”)的日間康復中心。一些已經出院、病情比較穩定的患者,白天像上班一樣來到這里,傍晚再回去。
空間里擺放著健身器械、乒乓球臺,不同的手工藝材料散亂在桌面上,墻上同樣有一些畫作,沒有畫框,隨意張貼著,內容大多是卡通畫的色彩填充。兩年前,陳智民在這里率先嘗試了自己的構想,并逐步擴散到不同的病區。
不知該畫什么的時候,許多患者會從簡筆畫的人像和房子入手。尖尖的頂,方方正正的房屋——一種城市中并不常見的建筑形態,更像是來自童年美術教育的記憶。
煙草廠設計師背景的老陳沉迷于“黑洞”,他用患病前便擁有的繪畫功底,堆疊出一圈圈神秘的螺旋星球,云朵、星星和煙火在周邊綻放。
老陳作品《黑洞》。
年過古稀的老徐揣著好幾本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創作的詩,繪畫也同樣充滿詩意和想象力。
還有鐘情于丙烯材料的一位小個子患者,一度非常喜歡在涂黑的背景上畫臉譜狀的對稱圖案,后期逐漸演變出以線條、幾何元素將畫紙鋪滿的裝飾性風格。
只有大概一半的人能解釋自己的作品。這類創作者通常也會認真地給作品題下一個名字。
老徐的標題常常像一句現代詩?!队钪胬⌒切?,星星沖破宇宙》是各色的五角星被線條圍繞在一起;《學習數學和英語的必要性》充滿數字和單詞元素。
老徐作品《宇宙拉住星星,星星沖破宇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