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八賢】鄧小平:強調權威的改革家
鄧小平信奉共產主義,同時也是一個務實的人,相信“沒有窮的共產主義”,因此他多次表示“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時代是犯錯誤和被浪費的20年
責任編輯:李紅平 朱紅軍
■他最初只是強調“實事求是”,要求黨的干 部 不要 怕“試”,“膽子要大一些”,中國的改革事業卻從此成了一個偉大的自行衍生系統。雖然在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之外,后任政府也曾做路徑調整,但是這30年壯麗的經濟圖景卻無不以鄧在1970年代末的改革思路為濫觴。
鄧小平信奉共產主義,同時也是一個務實的人,相信“沒有窮的共產主義”,因此他多次表示“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時代是犯錯誤和被 浪費的20年。1974年和1977年兩次復出,他都致力于糾正“文革”亂相,并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對于能夠讓人聯想到“文革”的現象的敏感。 他把往事當作鏡鑒,希望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具體的方法則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樣就釋放了中國社會的經濟潛力。
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出席廣州地區春節軍民聯歡晚會,演出結束后上臺向演員們祝賀。
“萬方晴朗宇宙明”
毛澤東時代的農業,雖然投資的人力和收獲的產品都有增加,每個工作小時的生產力卻下降了,學者們后來稱之為“報酬遞減率”,是一個清朝中期就已經出現的難題。“遞減”至1977年,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問鳳陽的一個農村青年他最需要什么,回答是“吃飽肚子”,于是萬里允許小崗村搞“大包干”。鄧小平支持了萬里。他清醒地意識到當時的中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包產到戶”使得農民們耕者有其田,又可自留上繳之余的谷物。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新史》中評論說:“古代的權謀之士看到這些安頓農村大眾于田地的新方法,必然會點頭稱許。”
“文革”后的中國不止是百廢待興。鄧小平對江青的評價是“零分以下”,當時的中國自然“余毒尚存”。
1977年8月,在科教工作座談會上,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第一次見到鄧。鄧在會議籌備時表示自己“有時間盡量來”,而事實上每天都來了,在座談會一開始就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從科研和教育著手。會開完了,有人寫詩說,“萬方晴朗宇宙明”。長久以來積壓的各種&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