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觚、觥、卣、盉、斝……繽紛青銅器,古人怎么用?
璀璨的青銅時代,光是酒器,就數不勝數。這些繁復的名稱或許會難倒你。爵,用于斟酒或溫酒。觚、觶,是飲酒器。觥、卣、盉、斝,這些都是盛酒器。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韋心瀅:有觚就有爵,它通常都是成套出現的。以前都說爵是喝酒的,但是你要想,它上面有兩個鋬,一喝就頂到鼻子,所以它基本上是不太適合直接這樣子飲的。學界基本上認為,它可能是濾酒的,因為古代的酒雜質很多。
記者:最像酒杯的是什么?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韋心瀅:觶,它其實就是酒杯,就是小型的可以喝酒的。
總臺記者 魏然:看!那有一頭牛,它可是上海博物館人見人愛的大明星,不僅有著高顏值,還有著特殊的功用。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主任 馬今洪:它背上有三個孔,當中那個孔有個鍋子,把酒放在當中那個鍋子里,腹內全部是中空的,旁邊就可以注水,注開水進去。當時是一種溫酒器,跟現在我們喝黃酒溫酒的原理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很有趣的地方,它當中有一個鼻環,說明在當時牛已經是可以馴服,所以就推測是不是當時牛已經用于農業生產了。
周公曾發布《酒誥》,以商代亡國為教訓,嚴禁周人飲酒,甚至以死刑相威脅。因此,商人重酒,周人重食。而說到食器,分門別類,也有肉食器、飯食器,有的專門用于蒸熟食物,有的專門用來盛放腌菜、醬料等調味品。
總臺記者 魏然:簋是盛放煮熟的飯食的器皿,它的作用跟今天的飯碗差不多。因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和周代,人們都坐在鋪著席子的地上吃飯,所以飯碗做得又高又大,方便使用。
總臺記者 魏然:這是我在青銅館發現的最有童趣的一件展品,與其說是洗手盆,更像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件“玩具”。
盤的底部趴著老虎,兩側則是角龍探水。在盤中間,水鳥、游魚、青蛙的造型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一個熱鬧的池塘。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主任 馬今洪:這件東西本身是做得非常非常精巧的,立體的水鳥和魚,它都可以360度這么轉動。在X光上面,盤底杵了一根銅柱子,把魚和水鳥給套住在上面。盤本身就是一個水器,接水用的。我們現在吃飯是用筷子,實際上在那時候吃飯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的。宴饗之前,祭祀之前一種洗手禮。我們現在看到所有青銅器復原了高等級貴族當時的生活場景,跟老百姓大概差了很遠很遠。
《禮記》記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备P配套使用的,往往就是匜。幾千年間,貴族階層的凈手禮儀早已轉化為一種生活方式,延續至今。最后,說到青銅器中的王者,國之重器,非鼎莫屬。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韋心瀅:鼎的話它是盛肉或者煮肉的這樣的一種器具,后來它跟等級制度相結合之后,你用鼎的數量越多就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越高。在古代的文獻里面有記載,天子是使用九鼎,諸侯用七鼎。鼎就開始跟權力結合在一起。
“一言九鼎”“革故鼎新”“問鼎中原”……青銅時代為中華文明留下了燦爛一筆。漢朝以后,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中。但那些與時代有關的印痕,卻早已刻入這斑駁的綠銹,流淌在所有國人的血液中。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