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9·11”,今日世界格局會怎樣? | 封面人物
假如沒有基地組織發起的“9·11”恐怖襲擊,今日的世界格局會是什么樣?中美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是否會提前上演?
“9·11”恐怖襲擊20年過后,美國開始遠離阿富汗。顯然,華盛頓遏制中國的戰略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后“9·11”時代,中美將會面對怎樣的競爭格局呢?
責任編輯:黃劍
20年前,2001年9月11日清晨,兩架飛機在眾目睽睽之下,撞擊紐約世貿大廈“雙子塔”,另一架沖向華盛頓的五角大樓,還有一架本來準備對準國會山莊,卻沒能按時抵達,乘客與劫機者在賓夕法尼亞州上空搏擊,飛機失事。
20年后,喀布爾機場上空,美國和北約盟軍的飛機不斷起降。有人毫無眷戀地匆匆離去,有人迫不及待地卷土重來,有人焦慮萬分地冷眼注視。但不少人都明白美國的這場大撤退,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國的戰略大轉移在“9·11”事件發生的20年后已經拉開帷幕。
美國撤離這個“帝國墳場”,本希望功成身退,全力放手遏制崛起的中國。但美國發動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花費了超過兩萬億美元,在全面撤軍前夜,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政府軍又如此不堪一擊??Σ紶枡C場重演1975年美軍撤離西貢的混亂和難堪的場面,發生在機場的恐怖自殺襲擊導致美國士兵和阿富汗平民死傷。美國人在20年的戰爭后撒手離開,被推翻的塔利班再次班師回朝,這對中國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20年前的4月1日,中美軍機在南海碰撞。我在芝加哥市中心的酒店睡醒,打開電視機,新聞頻道里充滿著對中國的指責和抱怨。剛剛就任總統的小布什在此之前已宣布,放棄前任總統克林頓與中國接觸的政策,并公開宣布中國為戰略競爭者。中美關系烏云密布,疾風暴雨就要到來。
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時,我在香港接到美國朋友的電話,以為他在開玩笑。但我還是按原計劃在恐襲發生后不到一周,踏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抵達我居住多年的華盛頓。這里的氣氛與五個月前全然不同,華盛頓上空的氣流轉向,被視為戰略假想敵的中國頃刻間從白宮的雷達上消失。面對本土遭受歷史上首次外部武力攻擊,美國朝野不知所措,同仇敵愾的愛國氣氛籠罩了全美上下,任何對“9·11”恐怖襲擊有不同看法的人,包括著名學者喬姆斯基,都無法逃脫“愛國者”的指責和批判。
小布什政府內部的鷹派不得不暫時放下遏制中國的戰略。2001年10月,美國主導的38國聯軍開始了對阿富汗長達20年的戰爭,剛剛瀕臨懸崖邊的中美關系起死回生。
假如沒有奧薩瑪·本·拉登的基地組織發起的“9·11”恐怖襲擊,今日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格局?中美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是否會提前上演?
“9·11”恐怖襲擊20年過后,美國開始遠離阿富汗,這場反恐戰爭終于以塔利班取代塔利班宣告結束。這意味著“9·11”的陰霾幾乎徹底消散,世界進入后“9·11”時代。顯然,華盛頓遏制中國的戰略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后“9·11”時代,中美將會面對怎樣的競爭格局呢?
如果沒有“9·11”,今日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格局?
美國會否有不同的對華戰略?
讓我們將時間推回到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這場小布什險勝的總統大選奠定了新保守主義在美國政壇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外交政策上,小布什缺乏經驗,完全由副總統切尼和他在福特政府時期的上司、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主導。在2000年,中國還未崛起,剛剛開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但“中國威脅論”在華盛頓上空已開始飄蕩,危機感十足的美國人擔心中國遲早會挑戰美國的利益。
小布什政府認為,中國不是戰略伙伴而是戰略競爭者,并明確宣布,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幫助臺灣自衛”,他甚至不顧中國的感受在白宮住處接見達賴喇嘛。在涉及宗教自由,甚至在“法輪功”問題上,小布什政府都公開批評中國。在中國導彈技術擴散問題上,美國也極為不滿中國的做法。中美軍機在南海相撞,兩國關系在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之后再次陷入谷底,中美難以避免地走上對抗之路。
但“9·11”恐襲徹底顛覆了小布什政府早已定調的對華政策。在中國做出與美國合作并支持其反恐行動之后,中美新的蜜月期再次到來。美國收起了在民主、人權、宗教自由等問題上對中國的批評,在臺灣問題上,也把天平傾向北京,小布什甚至稱陳水扁是麻煩制造者。
中國的壓力瞬間消失。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相繼爆發之后,小布什政府的外交與安全重心轉向了針對基地組織的反恐戰爭。美國朝野基本接受了克林頓為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美國人的勸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是同意擴大對美國的進口,更是同意進口民主社會最珍視的價值觀之一,即經濟自由?!?/p>
小布什的新保守主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后,逐漸被美國主流社會唾棄,也令共和黨人不滿。這一方面引發了美國社會求變的心態,造就了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另一方面也是共和黨變質的催化劑,曾經支持全球自由貿易的政黨演變成力挺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和民粹主義代表。
如果沒有“9·11”事件,以及隨后發生的反恐戰爭,小布什幾乎不可能在低迷的支持率下重新當選,而會重復父親老布什的經歷,四年之后黯然離開白宮。今日的美國很可能會是不同的情形,過去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