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正確打開方式:權貴懈怠之書,無意義卻“有意思”之書
文人喜歡《世說》是必然的。唐宋以后,隨著皇權擴張,科舉制度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大大增強,魏晉那樣的名士失去了社會基礎,而社會上的讀書人卻數量激增。也就是說,《世說》里的文化資源,和后世文人是共享的;《世說》里的名士特有的社會保障,是后世文人沒有的;而《世說》名士不必介懷的體制約束,卻是后世文人所必須忍受的。讀《世說》,不生出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覺,才怪呢。
責任編輯:陳斌
劉義慶為何把興趣轉移到“文學”上
《世說新語》的作者,是南朝劉宋的臨川王劉義慶。也有推測說,書其實是他的門客們寫的。
《宋書》卷五十一,有劉義慶的傳。
劉義慶是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的侄子,他少年時頗有英氣,善于騎馬,還曾被劉??洫務f:“此吾家豐城也!”傳說西晉的時候,豐城縣有劍氣沖天,后來果然找到了古代神兵干將、莫邪。因此“吾家豐城”就是我家的寶劍的意思。
但是皇帝換成宋文帝劉義隆之后,劉義慶卻改了脾性:
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從老百姓的角度看,當時其實倒算亂世里難得安詳年景。所謂“世路艱難”,其實就是皇帝猜忌親貴的意思。
宋文帝身體不好,神經過敏,誅殺了好多大臣。宗室成員理論上也是可以當皇帝的,何況還是被先帝比喻成大殺器的人,尤其會被當作危險人物。
劉義慶顯然意識到自己不怎么安全,所以辭去了握有大權的敏感職務,也不再展示任何和武勇有關的素質,倒把興趣轉移到“文學”上。
當時文學的含義比現在廣泛,包括今天所謂的“文學創作”,也包括其他各種和書本有關的學問。
文學當然比軍事安全,但同屬文學,安全系數也有差別。比如說,要是對儒家經典感興趣,或者對黃老道家感興趣,就還是比較麻煩。因為儒家經典里固然都是治國大道,黃老著作里也充滿“君人南面之術”,喜歡這些,還是可能被認為有野心。漢朝的時候,河間獻王劉德愛儒術,淮南王劉安好黃老,就都令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看著很不爽。
法家著作更不必提了,各種厚黑權謀,一看就是陰謀家讀物。歷史書也不行,你一個諸侯王在那里積極吸取歷史經驗,是想做什么呢?漢成帝的時候,皇叔東平王劉宇想向皇帝借《史記》看,漢成帝就沒借給他。
寫小說才是最保險的。
古代小說的含義也和現在不同。小說是“街說巷語”“道聽途說”,也就是民間流行的各種段子。段子倒不一定不是事實,關鍵是,段子即使是真的,價值也很有限。
從《漢書·藝文志》開始,談到小說時,學者們往往會引《論語》里的話:“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弊鼍幮≌f集這種事,等于承認自己沒有遠大追求,不算君子。
最早著錄《世說新語》的《隋書·經籍志》,把《世說》和許多笑話集和工藝方面的書放在一起。而唐朝人編《晉書》時采納了不少《世說》的內容,就讓劉知幾這樣嚴謹的學者很不滿,認為卑瑣的小說玷污了高尚的正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