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路 | 100張中國臉
大自然的一山一河、一樹一木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值得被看到、被呵護。有這樣一群人,正在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未來,堅守一條#自然之路#,他們用鏡頭記錄野生動物的身影、耗費數年解開“鳴沙之謎”、潛心研究尋求發展與保護的平衡……他們用心述說自然故事,努力喚醒人們的關注。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1.顧瑩(青??煽晌骼锷赀z特邀攝影師):為了喚起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和保護,她以戶外為家、以野生動物為伴,在青藏高原無人區用鏡頭述說著一個個生命的故事
顧瑩不僅是第一位創造中國女子滑翔傘點對點直線越野百公里紀錄者,她還有著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可可西里申遺特邀攝影師、紀錄片導演,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2017世界最佳自然攝影大賽(Windland Smith Rice)年度大獎、2018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最佳戶外攝影師,她監制、拍攝的紀錄片《可可西里守望者——顧瑩》獲得2019第6屆深圳青年影像節最佳攝影獎紀錄片。
作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的她對生命和自然有著深重思考,熱愛自然、崇敬生命。當第一次使用相機定格了鳥兒飛翔的瞬間,她的翱翔之心再一次釋放。顧瑩從癡迷鳥類攝影開始,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鳥人”,并扎根青藏高原拍攝野生動物。她長期和野生動物在一起,把自己融入它們的世界,將野生動物的真實生存現狀以紀實片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世人更多地了解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關注和保護地球的生存環境。
2.蔣南青(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扎根環境研究多年,只愿綠色環保主流化
蔣南青先后在世界各地從事農業生態研究7年;曾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辦公室任職10年,推動環境署在中國項目的規劃和執行。如今,她是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
她親身走訪塑料處理基地,尋找可行的環保實踐模式;同時關注國際塑料處理現狀,與同伴耗時一年多翻譯《塑料垃圾與漂浮筏》。多年來,蔣南青研究廣泛,從農業生態、氣候變化、塑料處理、綠色金融再到雙碳目標,但始終走在推動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路上。
3.馬軍(公眾環境衛士):數據匯成蔚藍地圖,執著守護碧水藍天
1992年畢業的馬軍,在實地采訪和文獻收集的基礎上,1999年出版專著《中國水危機》,分析探討七大流域片生態環境問題。2006年創立NGO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同年9月推出中國首個環境公益數據庫——“中國水污染地圖”。2014年發布蔚藍地圖APP,協助公眾獲取空氣、水質、海洋、氣象和土壤風險信息,聯通兩部委黑臭河舉報平臺,協助公眾和NGO伙伴開展“微舉報”;借助環境大數據,助力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推動16000家企業改善其環境表現;2020年上線低碳地圖,賦能低碳轉型,服務綠色發展。
4.屈建軍(“大漠游俠”):耗費半生研究沙漠,揭示鳴沙之謎
31年前,當了6年老師的屈建軍重新求學考研,把研究沙漠變成一生的課題。一年中,屈建軍有300天都在沙漠里行走,風越大,他待的時間越長。
他提出“六帶一體”風沙危害防治體系,有效減少了莫高窟的風沙危害;他以科學理論避免了一項大工程倉促上馬,讓風吹散了蠶食月牙泉的黃沙;他耗費數年搞清了沙子發出響聲的原理,成為世界難題“鳴沙之謎”的“破壁者”。風沙雖帶給他滿身細碎的傷痕,卻從未擊退“大漠游俠”的決心。
5.沈志軍(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為野生動物創建理想家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被公眾評為最有溫度的動物園。從傳統老舊的動物園到溫暖有愛的動物家園,一切轉變要從“百獸之王”、園長沈志軍說起。
自成為園長的那一日起,沈志軍便立志要打造一座體現生命關懷的現代動物園。十幾年來,他傾注心血改造園區,在國內率先取消動物表演和收費投喂,還將現代前沿科技用在動物身上,堅持幫動物們找回自信與快樂。
南京紅山動物園秉持人與動物“生命平等”,尊重動物的表達天性,最大限度地還原棲息地場景,幫助“毛孩子們”重拾野性?!皠游飯@是一個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地方,它有著傳承并延續博愛南京城市品格的天然使命?!鄙蛑拒娖诖恳粋€來到動物園的人都能懷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之心,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6.王遙(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致力學術創新研究,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王遙教授始終致力于綠色金融與低碳經濟的研究,至今已主持五十余項國內外重點課題,出版了《碳金融:全球視野與中國布局》、《氣候金融》等9部綠色金融領域前沿著作,不斷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邁入新里程。在國內綠色金融發展起步之初,王遙教授就帶領團隊深度參與我國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政策及標準研究,積極支持市場創新實踐。
如今,綠色金融發展已進入最好時代,王遙教授將帶領團隊繼續致力于向社會傳播綠色金融與綠色發展理念,講好綠色金融“中國故事”。
7.奚志農(“野性中國”創始人):以記錄野生動物為天職,用影像推動自然保護
在被認為“最難拍攝野生動物的國度”中國,奚志農用三十多年的時間為自己創造了一份工作——野生動物攝影師。三十多年來,他深入叢林、穿越雪山、堅守高原,用鏡頭和青春記錄下滇金絲猴、藏羚羊、雪豹、綠孔雀等眾多中國野生動物打動人心的瞬間,和它們所面臨的危機狀況。他創立“野性中國”工作室,舉辦“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為在自然保護第一線的工作者提供了技術和設備的幫助,壯大了用影像保護自然的隊伍。
8.鄭青松(2020年敬業奉獻“中國好人榜”上榜者):與鐵塔銀線為伍巡檢保電,與鳥雀歡歌為伴守護青山。輸電線路運維30年的“電網鳥爸”,用愛心和行動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加入保護自然、愛護野生動物的行列
在 32 年的電網運維工作、累計 2 萬多公里的巡線維護路上,隊長鄭青松先后救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等共計兩百 多只野生鳥類,拆除七十多張捕鳥絲網,阻止三十余起違法捕獵。被稱為“電網鳥爸”的他,積極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用實際行動傳遞綠色公益環保理念、實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先后獲評“中國好人”、“荊楚楷模”、“第六屆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湖北省十佳愛鳥護鳥人”、“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等稱號。
9.周永章(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跨學科研究,矢志可持續發展
留學海歸博士,任教于中山大學,周永章具有文、理跨學科視野,他同時招收地球科學、地理科學、經濟學三個門類專業的研究生??鐚W科研究源于他的堅實基礎、靈感和責任心。
周永章承擔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廣東省重大決策咨詢研究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研究課題。矢志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情有獨鐘,推動生態文明和低碳產業落地實踐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