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眾嗑的到底是個神馬瓜?

中國人把嗑瓜子當成在慢節奏生活中的一種消遣方式,中國人不分南北、無論老幼、不管貧富,都嗑瓜子。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為什么我們都愛沒事嗑瓜子。

(大眾愛在茶館里喝茶,嗑瓜子。視覺中國 / 圖)

“她媽林華鳳每天下午都坐在門口嗑瓜子,或者翻報紙”。這份慵懶的情調,隨那張嘴一嗑再一吐,一氣呵成,和紫石街王婆的動作如出一轍。不過,王婆嗑瓜子是影視版《水滸傳》給加設的,在原著中并不見有。倒是在《金瓶梅》里,有“那婦人每日打發武大出門,只在簾子下磕瓜子兒”一寫,只是這里嗑瓜子的人從王婆變成了潘金蓮。

王潘二人都是宋人,那時的中國人吃不吃瓜子,其實還是未知,并沒有過硬的資料能佐證。而《水滸傳》和《金瓶梅》成書的明代,人們確實已經愛嗑瓜子了。

嗑西瓜子的“嚙齒動物王國”

不管是王婆還是潘金蓮,她倆嗑的瓜子不大可能是現時代常見的葵花籽。尤其《金瓶梅》原著中明確提及的嗑瓜子行為,那?!肮献印?,最大可能是西瓜子。原因在于,作為徹頭徹尾舶來品的向日葵,在明時期才剛剛傳入中國。且在剛傳入國內時,還是以觀賞性為主的,人們并不知道它的籽能食用。

向日葵在明代中國首顯端倪的,是河南新安荊紫山發現向日葵圖案琉璃瓦,該瓦為明正德十四年(1519)當地重修的玄天上帝殿遺物。嘉靖四十三年(1564)浙江《臨山衛志》卷四《物產》中,明確出現了“向日葵”一詞,可書中并沒有對其進行詳細描述。之后,萬歷三十六年(1608)河南地方志《汝南志》中,也提到了向日葵,但同樣沒有提及它的性狀。只到萬歷四十七年(1619),姚旅在《露書》才首次對向日葵的性狀做了描述:

“萬歷丙午年(1606)忽有向日葵自外域傳至。其樹直聳無枝,一如蜀錦開花,一樹一朵或傍有一兩小朵,其大如盤,朝暮向日,結子在花面,一如蜂窩?!?/p>

稍后,王象晉于1621年的所編著的《群芳譜》,對向日葵有了進一步的描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