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經費為“人”松綁
這份涉及數千億資金、需要多部委合作協調的文件從起草到最終公開發布,只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
“這也是科研人員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各環節審批手續太多,占用了大量科研人員認認真真做研究的時間?!?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張玥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科研經費改革,將給研究者們以更好的環境進行科學創新。圖為山東大學一角。
2021年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這份涉及數千億資金、需要多部委合作協調的文件從起草到最終公開發布,只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起草和下發,并且由國辦(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這樣的速度非常罕見?!崩钣窠芨嬖V南方周末記者,他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總會計師,也是該意見的起草人之一。
通常,重大改革意見從籌備、起草到最終發布至少要近一年時間,由“國辦”下發,更意味著這不只是一項規章制度,而是帶有強烈的政策導向和社會指導意義。
這可能是近十年來在全國科研創新領域最具突破力的一次改革。
精簡、放權、減負、松綁,在意見中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條款,文件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給研究者們以更好的環境進行科學和技術創新。
2021年3月的全國“兩會”,“創新”是被提及最多的詞匯。這背后也有“真金白銀”的支持,據財政部數據,2013至2020年,中央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達到2.3萬億元。2021年,在中央本級支出繼續負增長的情況下,科技支出預算仍達3227億元。這還不包括地方財政的投入,國家財政對科學技術支出的數字已經連續攀升多年。
多位高校研究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意見》出臺之前,科研經費管理和報銷制度已經出現了“被濫用”和“不夠用”的矛盾。前者是因為部分科研人員對資金的嚴重浪費,后者則是由嚴苛復雜的資金監管所導致的問題。
如何讓科研人員更好地支配研究資金?這項政策改革引起了科技界的廣泛關注。
“用打醬油的錢買醋”
李玉杰基本上全程參與了《意見》的調研、討論和起草過程,“速度快”并不意味著“簡單”,他解釋,“表面看這只是一項有關資金管理的政策,但背后協調了財政部、科技部、人社部、司法部、稅務總局等多個部門?!?/p>
財政部管理資金的進出,科技部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提供無紙化報銷則要與國稅局進行協調。
針對研究中的設備采購等涉及政府采購法的內容,意見出臺前也曾向司法部進行確認。李玉杰說,“目前的這條設備采購規定是協調了司法部解釋的,相當于給科研人員提供了綠色便捷通道?!?/p>
最關鍵的還是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