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外賣花了現做的錢, 吃的卻是“料理包”?
料理包對外賣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商家以料理包代替現做固然便利,但消費者也會繞過商家,買來料理包自己加熱。市場就是這么精妙,從無法預料的地方改變整個商業形態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時下,當你走進一家餐廳,點一份宮保雞丁,或者點一份外賣,很可能幾分鐘后,就給你端上了桌,或者給騎手準備好了。你想不到的是,這只雞,或許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宰殺,土豆、香菇、胡蘿卜也是幾個月前就買好了,然后做成一份半成品的已熟料理包。在你點餐后,店家只需取出料理包,按照說明書加熱,倒進餐盤,一份宮保雞丁就做好了。
所謂料理包,就是流水線化、工業化生產出來的一份份的半成品,只需加熱就可食用。如今,料理包已經遍布快餐店、外賣店等諸多場景。
料理包產品的保質期長,在半年到1年半之間,其口感必然不如現炒現做的,往往就朝著重辣重鹽重油變化。此外,料理包貯藏溫度要求-18℃。運輸冷鏈出現問題,或者解凍后沒有盡快食用,或導致食品變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