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循環全產業鏈:汾酒集團打造產業扶貧新樣本

為響應“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要求和完善釀酒生態循環產業鏈,汾酒集團通過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把汾酒集團釀酒副產品酒糟和沁縣當地的汾酒高粱種植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生態循環全產業鏈,實現了種植、釀造、養殖、秸稈及牛糞肥料化還田的閉環式、產業化發展,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無公害,這一全新模式既解決了高粱種植產業鏈條短、加工轉化率低、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探索了一條企業地方優勢結合、合力扶貧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發展不僅要講速度講效益,更需要在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汾酒集團定點幫扶縣沁縣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是純農業縣,隸屬山西省長治市,地處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與太岳兩山之間。沁縣生態優勢明顯,土地肥沃,無工業污染,境內千泉噴涌、河湖縱橫,有北方水城”“中國小米之鄉之稱,是全國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縣,是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創建示范縣,是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較為理想的地方,也是山西10個養牛重點縣之一。

2014年汾酒集團為了響應山西省委、省政府倡導的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要求和完善釀酒生態循環產業鏈,更好帶動沁縣當地發展,決定在沁縣投資肉牛養殖。該項目列入2015年度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名單。

汾酒集團通過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把汾酒集團釀酒副產品酒糟和沁縣當地的汾酒高粱種植結合起來,形成高粱釀酒酒糟養牛牛糞肥料化還田高粱種植生態循環產業鏈,培肥地力,進一步提高汾酒原糧品質,同時示范引領當地肉牛養殖產業升級,帶動當地農民增加收入。

—、項目實施舉措與成效

(一)打造肉牛龍頭養殖基地,激活脫貧致富新引擎

汾酒集團為了更好地推進肉牛養殖(沁縣)項目實施,成立了山西沁汾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000萬元,主要用于肉牛養殖場的投資建設。項目2015年開工建設,2016年底完工,2017年確定運營模式、合作伙伴,2018年開始運營。

汾酒綠色生態循環產業(沁縣肉牛養殖)示范基地既是汾酒集團產業扶貧項目,也是汾酒集團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生態循環產業鏈發展思路與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契合的落地之舉。

近年來,汾酒集團以白酒產業為龍頭,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按照前向一體化、后向一體化和從田間到餐桌的發展思路,重點布局、培育、拓展汾酒一主三輔兩新型戰略項目。白酒產業鏈末端形成的酒糟與肉牛育肥所需飼料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度,牛糞肥料化后又可以作汾酒原糧種植的肥料,據此汾酒集團提出了具有汾酒特色的汾酒原糧種植和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沁縣肉牛養殖項目以為綠色高粱基地提供有機肥料為出發點,以生產高品質汾酒牛肉為落腳點,以有機、綠色、高效、循環為理念,以構建釀酒生產全產業鏈為目標。

具體來講,在3萬畝沁縣高粱基地上,汾酒集團興建了肉牛養殖場,高粱釀酒后的殘余谷物酒糟可以作為養牛的飼料,而牛的糞便經肥料化后又可以用于田間施肥,這些田間肥料不僅促進了農業的清潔生產,而且有利于糧食穩產、高產。經過幾年的運作,種植、釀酒、養殖、秸稈及牛糞肥料化還田的閉環已經形成,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無公害,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由此也實現了白酒產業鏈外延輻射價值的最大化。

沁縣能繁母?;鶖递^大,當地有養牛傳統。多年來沁縣肉牛養殖以繁育為主,犢牛多外銷。由于傳統式、粗放式、家庭式養殖,缺乏品種改良和科學飼養,沒有形成一戶集中育肥牛龍頭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和規范的交易市場。

汾酒集團投資建成養殖場后,沁縣汾酒原糧種植合作單位沁縣晉汾高粱開發有限公司牽頭吸納沁縣當地養殖戶、經紀人共同出資,由沁縣從事肉牛養殖多年的經紀人負責飼養、銷售管理。汾酒集團以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價格供應酒糟,扶持其發展壯大。

2018年、2019年汾酒集團連續兩年以市場價格的一半向沁縣肉牛養殖場優惠供應酒糟,兩年合計2689.08噸,讓利45.32萬元。

(二)產業精準,汾酒助力貧困縣種出清香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作為糧食需求大戶,汾酒采取創新扶貧方式,自2006年起對山西省級貧困縣沁縣進行對口扶貧,與該縣合作建立高粱種植基地,堅持以汾酒特有的原糧生產為扶貧工程切入點,圍繞產業鏈開展扶貧。

沁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長治市北部,地處農業發展的黃金地帶??h城內,有黃河的一道支流——沁河,發自平遙縣,切穿太行山,一路向南。境內泉水汩汩、河湖縱橫,水庫就有18座之多,灌溉著沁縣的萬畝良田,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沁縣也被稱為山西水城。而在這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共有18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3.7萬,且境內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是首批入選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名單的縣之一。沁縣天然的氣候環境和綠色的便利條件,具備了汾酒種出清香的先天基因。

2017年,汾酒投入2161萬元扶貧款用于沁縣汾酒高粱種植項目。2020年,高粱種植已經由最初的5000畝發展到10萬畝,未來三年還將進一步拓展種植面積。每年秋收之后,這些糧食就會被運到汾酒廠,用作有機釀酒原料。并且汾酒還以最優價格向當地農民收購釀酒高粱,在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基礎上,有效提升當地農民的收入。從2014年至2019年,汾酒累計投入2億余元,帶動沁縣貧困戶從起初的363戶增至1164戶從事高粱種植,共惠及沁縣及周邊縣共計13個鄉鎮214個村14000余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164戶,當年每畝增收達400余元。此外,汾酒還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化肥,切實降低貧困戶生產支出。

農村產業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是新時代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保障。沁縣汾酒原糧扶貧種植基地模式,對于當前構建新型經濟視角下農村產業精準扶貧發展新模式具有顯著的借鑒意義。

、經驗模式總結

(一)實現釀酒生態循環產業鏈閉環

2019年以牛糞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開始在沁縣汾酒原糧基地投入使用,標志著汾酒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實現了閉環。汾酒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的打造、實施,利用汾酒酒糟這一副產品和高粱秸稈、玉米秸稈,發展肉牛養殖業,使汾酒集團的產業鏈得到有效延伸,轉變增長方式,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一條龍,一方面減少了秸稈人為焚燒或腐爛帶來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肉牛養殖產生的牛糞通過肥料化投入高粱種植,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培肥地力,改善農田養分狀況,有利于農作物穩產高產,使農業生態環境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進一步促進沁縣汾酒原糧基地高粱種植品質升級,生態效益明顯。

沁縣政府也根據本項目進展情況,將汾酒集團綠色生態循環產業示范基地所在區域劃為沁縣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區,大力扶持高粱種植和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配合汾酒集團戰略發展需要提出了沁縣十萬畝釀酒高粱工程”“沁縣五萬頭肉牛養殖工程規劃目標。

(二)引領、帶動沁縣當地肉牛養殖

據沁縣晉汾高粱公司核算和多次的市場調研,現肉牛養殖場內平均每頭牛的購進價格約為1.1萬元,從入欄到出欄需要草料費用約0.5萬元。存欄500頭可形成資金流800萬元。如果按每一養殖戶養一頭犢牛計算,戶均產值1.1萬元,每頭牛利潤接0.3萬元估算,戶均增收0.3萬元。同時沁縣肉牛養殖場的建設和投入使用結束了當地無規?;馀pB殖場的歷史,帶動了沁縣青貯制作、干草加工等現代化養殖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促進了高粱種植、秸稈收貯加工、有機肥加工、運輸等諸多行業聯動發展,為沁縣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平臺。

(三)充分利用汾酒酒糟

用汾酒集團酒糟飼喂的育成牛價格每斤要比飼喂其他粗飼料的肉牛高出0.3元左右,按每頭牛500公斤計算,可增加收入300元左右。以前,當地養殖戶以黃貯和外地劣質酒糟為粗飼料,在汾酒集團沁縣肉牛養殖場投入運營后,汾酒酒糟育肥牛效果得到了養殖戶的認可,沁縣、沁源等地肉牛養殖戶把汾酒酒糟作為主要粗飼料使用。

汾酒集團杏花村周邊的文水、祁縣、交城、方山等地依托汾酒酒糟資源發展肉牛養殖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并帶動屠宰加工等相關行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抓手。

汾酒集團利用釀酒副產品酒糟通過肉牛養殖完善釀酒生態循環產業鏈,反哺產業鏈上游高粱種植,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逐漸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生態循環全產業鏈,實現了種植、釀造、養殖、秸稈及牛糞肥料化還田的閉環式、產業化發展,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無公害,這一全新模式既解決了高粱種植產業鏈條短、加工轉化率低、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探索了一條企業地方優勢結合、合力扶貧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