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大病救助新模式:水滴籌助力精準健康扶貧
成立于 2016 年 5 月的水滴公司(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我國脫貧攻堅戰的企業踐行者之一,秉承“用互聯網科技助推廣大人 民群眾有??舍t,保障億萬家庭”的初心和使命,聚焦互聯網健康保險 保障領域,致力于高效解決全民醫療資金供給問題。公司通過商業保險保障業務水滴互助、水滴保險商城與社會責任板塊業務水滴籌、水滴公 益“四位一體”助力拓寬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籌資渠道,為廣大人民 群眾打造“事前保障 + 事后救助”的個人健康保障體系。2020 年 7 月, 公司正式成立了水滴大病研究院,聚焦大病救助工作的開展,研究出“3+1”大病救助新模式,聯合醫院、基金會等相關合作方,積極搭建基于病患就醫場景的大病救助網絡,有效減輕了支出型貧困帶來的財政兜 底壓力,增強了相關群體抵御貧困風險的能力,成為現階段社會救助體 系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
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那么,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征途中,還有哪些堡壘亟待攻克?貧困群體在哪?緣何致貧?從民政部數據來看,超四成農村貧困人口是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在偏遠地區或深度貧困地域則這一比例甚至更高。截至2018年末,農村因病致貧人口有516萬人。
對于一些大病患者而言,現有的保障措施不足以覆蓋其治療費用。目前,我國扶貧政策存在一定的“懸崖效應”,貧困邊緣群體難以享受幫扶措施,相關群體也就成為社會救助無法顧及的“夾心層”。一旦患病,相關醫療支出激增,家庭收入急劇減少,極易導致低收入群體或已脫貧群體滑落至破產邊緣。
因此,如何集中兵力打好健康扶貧仗,趕走脫貧攔路虎,減少因病致貧存量,防控因病返貧的增量,實現貧困群體內生性改造,已成為精準扶貧戰役中的“七寸”。
水滴公司經過四年多的調研與思考,結合自身獨特的優勢,秉承“用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舍t,保障億萬家庭”的初心與使命,不僅先后推出了水滴互助、水滴籌、水滴保險商城、水滴公益等平臺業務,還于2020年7月正式成立了水滴大病研究院,聚焦大病群體幫扶工作。同年9月,水滴大病研究院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共同成立了“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并開創了“3+1”大病救助新模式。其中,“3”是指大病患者個人求助、公益平臺鏈接社會求助、醫院病友服務體系,“1”是指由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落實執行。
借助水滴籌、水滴公益雙平臺籌款優勢,水滴公司利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構建“資金+技術+人才”等多位一體、全方位幫扶的大病救助與健康扶貧新格局,降低已脫貧和貧困邊緣人口的返貧致貧風險,助力破除攻堅戰中的絆腳石,為實現全面小康夯實根基。
以健康扶貧為內核,水滴公司將重心放在罹患大病群體的幫扶救助工作上,同時關注潛在因病致貧返貧個體及家庭,并逐步滲透至救災扶貧、助學扶貧、就業扶貧等領域。
—、項目實施舉措與成效
在四年多的實踐中,水滴公司逐步探索出一套“以大病救助”為核心,科學化、體系化、精準化、可持續的健康扶貧長效機制,做深做透做扎實,并以此為根基,有層次、有節奏地破圈發展。
截至2020年8月底,水滴籌已成功為超過100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費的籌款服務,累計籌款金額已突破330億元,匯聚了超過10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水滴公益平臺上線公募項目超過6000個,捐獻善款6億元。
(一)深耕健康扶貧,讓廣大家庭病有所醫
水滴公司聯合內外部優勢力量,以“一盤棋”的思維,全局謀動,借助水滴籌、水滴公益、水滴匯聚基金會這三駕馬車,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技術、人力等在精準扶貧中的效用。通過互聯網賦能健康扶貧,降低已脫貧和貧困邊緣人口的返貧致貧風險,切實降低貧困人口疾病風險、減少醫療支出、降低貧困脆弱性、提高風險應對能力,讓廣大家庭病有所醫。
1.愛心捐贈暖人心,為大病患者減負
水滴籌搭建了求助者和施助者之間信任的橋梁,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將民間“互助互濟”的線下行為搬到社交網絡上,并通過親友分享、移動支付等方式讓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家庭發起求助更容易,也讓幫扶施助更便利。四年多,水滴籌已為超過百萬大病家庭累計籌得330億元的醫療求助款,切實減輕貧困人口的就醫負擔,防止“病根”變“窮根”,也讓他們重拾了生活信心。
水滴籌也與全國20多個省份的30多個市縣扶貧辦、衛健委、民政局、商務局等相關政府部門簽署了健康扶貧戰略合作協議,精準幫扶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大病患者超過13萬人,累計籌集近33億元醫療救助款,獲得了1.1億名愛心網友的幫助。
同時,水滴公益作為民政部指定的第二批慈善組織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在緩解大病患者就醫壓力層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通過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等數十家公募基金會,水滴公益為無力治療的貧困大病患者家庭提供專業、快捷、實效的救助服務。截至2020年8月底,水滴公益平臺上線公募項數已超過6000個,產生了近3000萬次愛心行為,捐獻善款6億元,其中4億元用于大病救助和健康幫扶。
2019年11月,水滴公司在第二屆“小善日”公益盛典上發起“鯨魚寶貝計劃”,重點為0~18歲患兒提供大病籌款支持,并承諾在2020年一年內至少為1000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兒籌集1億元醫療資金。水滴公益平臺數據顯示,到7月底,水滴公益平臺已為0~18歲求助患兒籌集善款超過1.47億元,近484萬名愛心網友參與,1795個患兒家庭從中受益,提前完成救助目標。
2017年5月,為切實提高扶貧效益,經北京市民政局批準,水滴公司成立了水滴基金會,并面向大病患者、中小學生和農民農戶先后推出了健康、教育和鄉村幫扶計劃。水滴基金會旗下的“小水滴幫扶計劃”與“病房無憂”項目,已為169位大病患者提供近220萬元幫扶資金。
2.成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探索“3+1”精準救助新模式
以上述三大抓手為根基,水滴大病研究院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共同成立了行業內首個聚焦大病研究的“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旨在在國家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總體框架下,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匯集多方力量于一體的醫療救助路徑,助力中國大病救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水滴大病研究院結合平臺特點,借助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研究出了一套水滴公司的大病求助工作框架,即“3+1”大病救助新模式。其中,“3”是指大病患者個人求助、公益平臺鏈接社會求助、醫院病友服務體系,“1”是指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落實執行。通過這個模式,水滴籌將聯合醫院,積極搭建基于醫院場景的大病求助新模式,更高效地求助大病患者。
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成立當天,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成為水滴大病研究院首家試點合作基金會。雙方將在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的指導下開展脊柱疾病大病救助的試點工作,進行脊柱疾病大病救助的標準制定和相關防治研究。海鷹基金會是我國唯一一家專注脊柱健康和疾病救助的慈善組織,雙方在脊柱疾病救助領域的探索,為水滴大病研究院和中國大病救助促進中心工作的開展打開了良好的局面。
(二)救災扶貧第一線,匯聚能量顯神速
在救災扶貧領域,水滴公益聯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德基金會等在救災領域具有豐富資源和經驗的公益基金會,在災難發生第一時間響應,廣泛調動社會資源開展募捐,并通過專業救災隊伍將物資送往災區,助力災后重建工作。
2018年8月,受季風低壓影響,連日強降雨導致廣東省多地出現積澇災害,120萬人受災。水滴公益第一時間聯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發布了“廣東水災,救在壹線”公開募捐項目,項目上線僅僅18個小時便籌集200萬元救災善款,凝聚了近9萬名水滴公益網友的愛心,為災區人民及時配送大量救災物資。
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在水滴公益平臺發起的緊急救災行動有14次,有超過25萬人次愛心人士的捐款支持,累計募款超過636萬元。
2019年4月,水滴公益平臺上線“緊急支援四川涼山火災”募捐項目,僅數小時便籌集300萬元英雄慰問撫恤善款,超過10萬名網友積極奉獻愛心。6月宜賓發生6.0級地震,地震當晚平臺聯合三家公募機構號召愛心網友,累計籌集愛心善款超過230萬元。
2020年入汛以來,南方發生多輪強降雨,造成多地洪澇災害。水滴籌、水滴公益聯合壹基金發起緊急救災公益項目和兩個常規備災公益項目,截至7月中旬,共募得善款近170萬元,資金用于幫助貴州、重慶、四川多地受災同胞緩解災后生活困境,保障災后生活生產恢復、救災物資發放。
(三)建立教育扶貧長效機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把教育作為管長遠的事業抓好。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水滴公司積極探索并構筑教育扶貧長效機制。此前,水滴公益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等公益基金會開展助學扶貧公開募捐項目,通過教育精準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面向10余萬名愛心人士籌集了115萬余元善款,幫助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黑龍江等全國各地的數百名貧困兒童圓了上學夢。
2019年,水滴公司聯合地方政府、社會組織、愛心醫院、黨媒黨刊等多方力量共同發起了“溫情中國責任行”系列行動,開展相關扶貧扶智行動,足跡遍布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其中溫情江西站資助了10名優秀高考貧困學子。
水滴基金會推出“水滴醫務室”項目,聚焦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為尚未建立醫務室或醫務室不達標的中小學校提供醫療器械耗材、專業急救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建立符合標準的校園醫務室,完善校園衛生管理制度和青少年健康教育制度。截至目前,此項目已經在5個省份的15所小學成功落地,為17430名學生提供了最快速的急救守護,特別是在張家口蔚縣的一所學校還配備了河北地區首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并于2018年9月獲評為“第六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金獎”。
“小水滴幫扶計劃”下設的子項目“小希望”已分別在山東濟南和四川大涼山成功捐建醫院“圖書角”與校園“圖書室”,累計捐贈圖書數量2萬余冊。
扶貧先扶智,如何變“輸血”為“造血”,多維度、深層次激活內生動力,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舉措,是社會實現脫貧攻堅的關鍵環節。
二、經驗模式總結
聚焦深度健康扶貧,打造健康保障生態。自成立之日起,水滴公司創新社會扶貧的互聯網模式,將“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重點,以前期的深入調研和市場分析為基礎,充分結合自身在互聯網、大數據和AI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牢牢把握“救助個體、扶持區域、幫扶特定群體”的戰略思路,先后推出水滴互助、水滴籌、水滴保險商城、水滴公益等健康保障業務,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設計、研發、推廣和運營,大力推進健康扶貧、公益扶助等核心業務發展。在給予經濟困難大病患者最直接最實際醫療資金救助的同時,水滴公司努力激發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形成了“由點及面、綜合補充”的水滴精準扶貧模式,有效助力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