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召開在即,哪些中國經驗被國際肯定?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我國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制度創新。在2019年聯合國大會上,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入選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經典案例。
2019年起,中國已經是《生物多樣性公約》信托基金的第一大出資國,多年來也一直是向全球環境基金(GEF)、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捐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責任編輯:汪韜
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2021年,野生動物頻繁占據頭條。野生動物保護取得了怎樣的成效?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至少在過去十年間,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總體成效不佳。
云南15頭亞洲象一路北遷。
《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自1992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兩年舉辦一次締約方大會。2010年的締約方大會(COP10)在日本愛知舉辦,定下20項“愛知目標”,但到2020年沒有一項完全達成。
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路線該往何處走?在昆明召開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給出答案。
2021年9月23日,COP15執委辦主任、生態環境部生態司司長崔書紅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制定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時,要充分吸取和借鑒“愛知目標”執行中的經驗和教訓,“框架”目標應兼具雄心與務實。
同時還應特別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在執行能力,包括資金、技術和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