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頭米和大閘蟹:秋風吹起的物什
又值蟹黃膏肥之際,一大家子人圍著八仙桌吃罷蟹宴,末了,上一碗清甜軟糯的雞頭米甜羹,真真是神仙過的日子。
責任編輯:楊嘉敏
人到夏天,沒什么胃口,飯食清淡,一季熬下來,體重多少要減一點。秋風一起,胃口便開,想吃些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一下夏天的損失,在蘇州謂之“貼秋膘”。蘇州的時令秋食多不勝數,譬如藏書羊肉、鲃肺湯、太湖三白、莼菜鱸魚……有兩件“物什”,一直是老蘇州人的“心頭愛”,一樣是雞頭米,一樣是大閘蟹。
秋風起蟹腳肥
雞頭米
汪曾祺說: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雞頭米,何許物也?雞頭米與雞頭其實是不相干的,它是一種水生植物,學名芡實,生長在荷塘里,與蓮藕比鄰,只因整個果實外表毛剌剌的似極了雞頭,故此得名。記得兒時,一立秋,雞頭米上市,芡農們提籃在大街小巷叫賣:“阿要買雞頭米?”母親總會買上幾斤給家人嘗嘗鮮。
雞頭米分部廣泛,南北皆有,俗稱南芡實和北芡實,可口感卻有著天壤之別。北芡實常作藥引,價格低廉,在超市多能買到,然久煮不爛;南芡則顆粒飽滿,白嫩如珠玉,清糯可口,俗稱“雞頭米”。我的家鄉姑蘇正處江南腹地,水網縱橫交錯,給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尤其是葑門一帶,有著連片的芡田,有詩贊道:“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凝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p>
蘇州太倉的農民在田間為芡實施肥。
我在葑門橫街城管科工作過一段日子,從立秋到中秋前后,一條橫街從頭到尾幾乎成了芡實街。這一帶的人家門口擺著一個個圓匾,匾旁圍坐著當地的婦人手剝雞頭米,雞頭米好吃難剝,果肉嵌在滾圓的殼里,殼相當硬,得用巧勁,輕一分剝不開,重一分剝碎,徒手剝了幾粒,指甲就疲軟生疼,因此,婦女們拇指上套著專業銅指甲。剝雞頭米是一樁極苦極累的差事,我曾嘗試剝了一陣,站起來兩眼一黑,差點沒摔倒,剝一斤才剔出一兩多肉,可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過這等體驗,就會覺得上百元一斤的價格著實不算貴。饒是如此,附近的下崗女工和外來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