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變淀粉”不是“水變汽油”,但經濟上還不可行
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淀粉量相當于我國5畝玉米地的年產淀粉量。一旦實現工業生產,也會徹底地改變人類社會的面貌。不過,以目前的工業條件而言,工業甲醇的成本都要每噸2000–3000元,合成淀粉還需要氫氣,電解水產氫氣也很貴,所以,不能光看轉化效率,也要看轉化成本。
責任編輯:陳斌
9月23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馬延和研究員在發布會上向媒體介紹研究成果。
2021年9月2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一篇轟動性的論文。中國科學家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此次研究設計、組裝出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代謝途徑,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并使其工作效率大幅高于自然生物過程,跨越了自然途徑數億年的進化。通過核磁共振等檢測發現,人工合成淀粉分子與天然淀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
合成復雜有機物,不是新鮮事。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不過,淀粉的意義更加特殊。
光合作用可以說是對地球生態圈最重要的機制之一。綠色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機物質并釋放氧氣的過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