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人
20年來,國華紀念中學的辦學初心始終不變。而在新時代下,國華的孩子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未來。
“早上6:00起床,晚上11:00睡覺,中午12:00到14:00是午休時間。早上有早讀,晚上有自習,下午上完課要跑步,食堂會有值日勞動,博覽廳會播放紀錄片,這些都要去看看,還有興趣班、社團等各種活動······”
國華紀念中學高二(3)班的陳彥炎,掰著手指細數她一天的日程。說到后面,她自己也笑了:
“我都沒想到原來每天可以完成這么多事情。以前總覺得自己不行,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比如萬米長跑,比如平衡學習和社團、興趣這些,但真的去做了,才發現原來我是可以的?!?/p>
在國華,這種忙碌而充實的生活,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珍惜當下,享受學習的過程。重要的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你通過學習,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每天收獲一份滿足感?!睘槌煽兌m結的張豪,在班主任這番話的開解下,漸漸學會與自己和解。以前覺得浪費時間的音樂課,現在成為了他的最愛,沉浸在音樂里的每一課,都讓他覺得放松而自由。
這也是國華的畢業生們最為懷念的氛圍。豐富的課程和活動,打開的不僅是他們的視野和胸懷,還有人生方向的選擇。
如今國華的數千名畢業生,分布在各行各業,在自己的人生賽道上奮力疾行,在國華所受的教育和由此塑造的品格,是他們一生中最為珍貴的禮物。
“我的故事從國華開始”
回憶起在校期間印象深刻的課程,90%的同學提名了思齊課。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建校之初,季德華校長開課時的用意。直至今天,這門課依舊影響著一代代國華學子。
“二十年過去了,當時課上講了什么,現在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但是做事的時候,就有了方向、有了章法?!?/p>
黃華庚是國華的第一名學生,也是不少學弟學妹心目中的“大師兄”,熱情仗義,他家的客廳,曾是不少“滬漂”校友的落腳點。無論認識不認識的校友找他,只要報出“國華”二字,他都盡力幫忙。
2002年,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和他的女兒楊惠妍捐資2.6億元,在佛山創辦了一所純慈善學校,學費、食宿全免,面向全國招收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通過入學考試的黃華庚,揣著幾十塊錢、買了幾個饅頭就獨自踏上了去廣東的求學之路。后來回想起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選擇,他說原點都在國華:“我的故事是從國華開始的?!?/p>
“楊叔叔以前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是個鎮長,你可能服務10萬人,如果你是個縣長,你可能服務100萬人,如果你是個市長,你能服務1000萬人。學法律的話,以后無論是考公務員,還是做律師,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p>
奉獻社會,是國華人銘記于心的人生準則,也是做選擇時的一把標尺,劃定了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邊界。
國華校園內的一面墻上,醒目地寫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比如如果我有能力買一輛豪車,我可能會買一輛夠用就行的,然后余下的錢去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p>
2021年7月16日,黃華庚接過湖南省法律援助中心上海工作站的聘書,成為一名為廣大湘籍在華東地區務工人員提供免費法律援助的志愿律師。
這種始于校園的愛心傳遞,最終凝聚成一種獨特的國華氣質,在國華人之間傳承和鼓舞。
今年在校生的暑期社會實踐中,有一項內容是采訪已畢業的學長學姐們。張豪采訪了二十多位學長學姐,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會定期去參加慈善活動,有的去支教,有的定期捐資捐贈。
知識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也對此回報以更大的善意。
夢想的抉擇
每個國華學子入學第一個月,都會填寫一張表,上面有自己夢想的學校、想學的專業,以及想從事的職業。
“以前大家想從事的職業,一大半都是醫生和老師。也可以理解,國華的孩子都是從貧困地區出來的,很多家里都是因病致貧,或者看到家人因病離世,想要成為白衣天使,幫助更多的人。老師呢,是他們在學校里最親的人,天然就帶著崇拜和好感。這種理想很純粹,但未必是真正適合他們的道路?!币晃粠н^多屆學生的班主任老師說。
好在這份表格并不會決定孩子們未來的人生走向,它更像是一紙摸底調查,看看學生們對職業、對社會究竟有多少了解。
未來三年里,他們仍有很多機會,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
國華有十分完善的職業規劃體系,從高一開始,就會穿插職業規劃的相關課程,高一高二還會通過研究性課程來激發創意思維,通過社團活動、興趣班、社會實踐、專家分享等形式來引導學生發現內心真正的熱愛——這種資源,在落后地區是無法想象的。
姬晨陽對此印象很深。高一的時候他一度對化學很有興趣,還通過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帶著小伙伴們做了一個小發明。
當時他在化學課上學到焰色反應以后,聯想到普通的蠟燭都是黃色火苗,如果把能夠產生鮮艷顏色的金屬元素注入燭芯,是不是就能做出彩色火苗的蠟燭?
通過研究性學習,他和小伙伴們經過反復試驗,開發出幾十種顏色的蠟燭。這個小發明不僅獲得了創新性獎項,還在校內公開展示。
但到了高三,他又對經濟學產生了更大的熱情?!巴ㄟ^看博覽節目,我們了解了中國和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一些事情,很有感觸。我們的校訓就是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終極目標是報國,就需要把個人選擇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起來,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所以我最終選擇了經濟學,它更符合我心中經世致用的標準?!?/p>
目前,他已經是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雖然沒有把化學作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但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方法,卻是他一直堅持的。去年他主動申請到貧困地區掛職鍛煉,深入一線農村?!爱敃r也可以去縣里、鄉鎮里面做一些統籌協調的工作,但我想既然時間和能力有限,還是要深入到最基層,去把一個村子的學問研究好,鍛煉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p>
從“博士書記”到“姬書記”,他以實踐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也為村子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
秉持“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的信念,國華人奔走在自己的跑道上。楊少敏老師2018年畢業后,作為公益支教項目的志愿者,前往廣西偏遠山區支教;王永錕碩士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目前擔任深圳一家機器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技術官。在科技強國、鄉村振興等發展的道路上,都有國華校友的身影。
3年的高中歲月里,國華的孩子們在操場上不停奔跑,也在蓄力跑向更寬廣的人生賽道
新一代的力量
變化從每一年的調研表里已經初見端倪。
這兩年的理想職業里,醫生、老師已不再是熱門之選,孩子們的夢想越來越精彩:有人想做航天工程師,有人想研發機器人,有人想攻克人工智能,有人想消滅新冠病毒,有人想當紀錄片導演,有人想當旅行作家·······
也有不少空白的表格:“我覺得現在還早,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到高三了,我覺得自己應該會有的。就業的方向或者是選擇專業的方向,還是要深思熟慮,現在太早下定論的話,可能到時候還會變,所以說不如等到自己已經很確定的時候,再給自己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后就朝著那個目標去干?!?/p>
年輕的孩子們更有主見,更有想法:人生的可能性很多,不必現在就寫滿。
個性也體現在種類更豐富的社團上。陳彥炎是社團部的新任部長,負責協調學校各個社團的招新和新社團成立的工作。今年報上來的新增社團數量就有6個,陳彥炎相信,就算再小的愛好,都有機會在國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新時代的國華的孩子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未來。
以夢為馬
在國華紀念中學的校碑上,刻著這么一句話:“立校辦學的目的,是讓年輕俊彥從擁有知識開始,繼而擁有高尚的品格和靈魂,以建設國家和回報社會為終點?!?/p>
20年來,國華的初心不變,招生的老師們年復一年地深入全國各地鄉村,助力鄉村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國華在新的歷史環境下,也開啟了新的篇章——今年,北滘中學國華創新班正式開班。
國華的校友們也一直關注著母校的新動向,希望國華的辦學模式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這是我們的夢想開始的地方,我也希望未來能夠培養更多的追夢人,讓國家和社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