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落幕之后,數學教育何去何從?| 圓桌
數學天賦可能很大程度跟性格有關,性格太毛躁的人不容易學好數學。有些人稍微一想就覺得自己懂了,其實沒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做題時認為“這些題目我都會”,結果一考就考80分。
家長們不必在數學教育方面有過多焦慮,家長們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少參與,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許晨陽也說過,所謂的北大“黃金一代”,很多當時在競賽隊里頭就認識了,并且相互交流與促進,最后出現了一批優秀人才。
責任編輯:吳筱羽
訪談專家:
田剛 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勵建書 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彭聯剛 四川大學數學學院院長 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
孫斌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在一場全球數學競賽頒獎之夜的現場,看臺上有觀眾小聲議論:也許應該稱今晚為北大數院校友派對。
2021年9月23日晚,第三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揭曉獲獎名單,這是一場零門檻的競賽,初選選手來自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個大洲,年齡從8歲橫跨80歲。五萬多名參賽選手,在過去的四個多月時間內,計算過一場舞會永遠不會結束的概率,計算過一個虛擬留觀室的最大容納人數,最終有70位選手的名字印在獲獎名單之上。而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正在或曾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接受過嚴密、系統的數學教育。
一個詞在會場的間隙被人頻繁提及,“北大數院黃金一代”。這個詞最早在2017年底惲之瑋和張偉獲數學新視野獎時,由數學界人士提出,指的是2000年前后進入北大數院的一批青年數學家。而此時此刻,它恰如其分地在頒獎典禮出現,似乎黃金一代并未遠去,讓數學之神垂憐的,依舊是北大數院。
在頒獎開始之前,南方周末記者及多家媒體記者共同采訪了幾位蒞臨現場的數學專家,就數學教育和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問題展開探討。以下為采訪實錄。
數學人才不是規劃出來的
記者:我們注意到阿里數學競賽歷年的參與和獲獎名單中都不乏高中生和初中生的身影,曾有數學家提出,數學是年輕人的學問,數學學習是否存在年齡上的黃金期?
田剛:年輕人對數學問題的反應會更快一點。但在中學階段,學生們的知識面仍然有所欠缺。反應快不足以學好數學,還需要花費一定時間來掌握整個數學的框架,去熟悉前人的豐富積累。另外,并不是說到了一定歲數就不能做數學,我有一些六七十歲的朋友,做數學也很厲害,這因人而異。普遍來說,確實是年輕的時候反應更快,但另一方面,歲數大的人更有經驗,有更寬的知識面,受到挫折的時候抗干擾的能力更強。
為了中國數學的發展,甚至是為了對世界數學發展作出貢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