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 “厭小”“仇孩” 情緒泛濫,根源何在?

孩子5-8歲時有一個“第一反抗期”,不再那么聽話,有變為“熊孩子”的傾向。如果長輩寵溺,這種“試探”環節,沒有足夠強大的負反饋,孩子不良行為的邊界就會擴大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隨著孩子長大,理性會逐漸發展,也會習得更多的社會規范,但是,人類在成長期間,和別的哺乳動物幼崽一樣,會不斷試探自己力量和行為的邊界。 (ICphoto/圖)

網上流傳一則視頻,一個小男孩在公交車上不斷去踢一個年輕男子,踢得不重,但挑釁意味明顯。年輕男子最初似乎在好言相勸,突然間沖動地把孩子拎起來狠狠地扔到地上,并用腳去踩頭。孩子并無大礙;年輕男子被拘留,后悔不已。

這不過網上流傳的眾多熊孩子遭到懲罰的視頻中的一例,視頻之下的留言,照樣是熊孩子活該之類的謾罵。

熊孩子當然應該教育,但網上的這種情緒更值得反思。

熊孩子的熊,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哭鬧,是難以勸服、壓服的。即使大一點的孩子,因為其大腦理性發育不成熟,很多時候,是難以說服、壓服的。

一位八個月的嬰兒可能會在飛機上吵鬧,父母預先告知周邊乘客,并送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