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節卓別林影展:工業時代下的小人物悲歡
他那些笑中帶淚的電影,哪怕在100年后也毫不過時。
▲《摩登時代》 ·1936
本屆北京電影節的“重磅影人”單元共放映了8部卓別林的經典作品,以《摩登時代》(1936)開始,以《城市之光》(1931)收尾,它們正好是有聲電影被發明出來后卓別林堅持創作的兩部最終收獲影史贊譽的默片。
本次展映的卓別林作品大多在北京地質禮堂放映。放映廳有舊時的戲院氛圍,兩層觀影臺密布著紅色絨面椅,地面鋪著有污漬的暗紅色地毯。在首場《摩登時代》開始前,仍暗著的銀幕不時發出“滋滋”的聲音,與受損的默片膠片拷貝放映的音質效果意外吻合。
《摩登時代》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大蕭條時期,片頭,滿身機油污漬的卓別林在工廠流水線上和工友一起夜以繼日地擰螺絲,接下來的經典場面里,為了補救一顆漏擰的螺絲,他越過工友,整個身體被傳輸進傳送帶,接著他被卷進一個巨大的轉動的齒輪組——一個遠景鏡頭展示了他在齒輪之中如何僵直無措。拯救他的辦法唯有轉動機器,讓他從齒輪中被反向傳輸回來。死里逃生的他毫不意外受到了工頭的嚴厲批評,因為他拖慢了整條流水線的效率。
有趣的是,作為有聲時代的默片,本片的人物對話全靠延時字幕提供,卓別林似乎意在表示,在工業對人的異化中,人聲不那么重要。片中,除了幾乎無時不在的機器轟隆聲,我們實時聽到的幾句演員臺詞,都是工廠老板通過視頻監控給工人大聲下指令:讓機器加速,再加速。
該片的笑點主要來自卓別林飾演的工人肢體被資本完全異化后夸張的表演:他見到像螺絲的物體就忍不住上前要動手,街頭一位穿著時尚胸衣的貴婦就這樣被他騷擾,工友的鼻子也沒能逃過他的鉗子。之后的一場戲里,推銷員給工廠演示能壓縮工人午餐時間的自動喂食機,倒霉的卓別林被選中,他像個別無選擇的理發店顧客一樣被按在椅子里, 喂食機以飛快的速度給他喂湯、喂面包、喂玉米,他的進食速度趕不上飛速運行的喂食機,但喂食機不管這些,把他吃不下的蛋糕糊在他臉上,又極快地、體貼卻粗暴地給他擦臉,讓他在幾分鐘內成為一個飽食的、面部清潔的、可以繼續投入工作的人。隨著傳送帶不斷加速,擰螺絲成了卓別林停不下來的動作,他因精神崩潰被送進醫院。
《摩登時代》里的工人有卓別林電影中所有主角的典型元素:他戴著圓頂禮帽,穿著不合身的窄小西服和肥大西褲,拄一根竹拐,留一撮小胡子,邁著大外八字一搖一擺走路,逃跑時很靈活。這一流浪漢形象誕生于他的第二部電影《陣雨之間》(1914),接著就出現在他的數十部短片作品中。流浪漢查理總是狼狽、聰明,被警察追趕,最后平安無事。
此次展映的卓別林最早一部長片是《尋子遇仙記》(1921),片頭字幕這樣介紹本片:“A picture with a smile——and perhaps a tear?!边@基本上可以用來概括卓別林所有的電影主題:小人物的悲歡。
《尋子遇仙記》中,住在狹窄閣樓的流浪漢查理在凋敝的街頭撿到一個被拋棄的孤兒,幾番想把嬰兒送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