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視點丨美國反恐20年 ,依舊是“遏制思維”
美國的“反恐戰爭”繼續以“國家”作為打擊目標。先后發動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進攻,加強對朝鮮、伊朗的施壓,無一不是“既有思維”的延續。美國針對的地區仍是傳統的“邊緣地帶”,思維仍然是“遏制思維”。
在美國反恐20年間,還出現了“伊斯蘭國”這種具有全球影響力,并且實現領土化、機構化、系統化,可以和傳統“國家”相競爭的恐怖組織,可以說是對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一個最大的諷刺。
責任編輯:姚憶江
這是2003年12月16日,駐阿富汗的美軍在阿富汗中部的瓦爾達克省巡邏。
2021年8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稱美國離開阿富汗,標志著“試圖武力改造其他國家的時代結束”,視為“應對與中俄競爭的關鍵一步”。不管其真實性如何,這句話在當前國際背景下及西方話語體系中,仍不失為一句口號。
在“9·11”20周年的特殊時刻,許多不同立場的評論者自然將二者聯系起來,進行新一輪的“解讀”和“重構”,但其中談“變”的人多,談“不變”的人少,談“破裂”的人多,談“延續”的人少,談“對錯”的人多,談“選擇”的人少。
此時,阿富汗的歷史見證了不同“征服者”的到來與離開,在阿富汗的高山、荒漠、民族、宗教等因素面前,龐大的軍隊、先進的武器、大量的金錢也顯得無力,這或許可以引發關于“國家與歷史”、“政治與環境”更深層次的思考。
“遏制戰略”:
美國地緣優勢與全球霸權的形成
美國的形成、發展和崛起,從一開始就得益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厮輧砂俣嗄?,拉采爾早在1870年代游歷美國時,就意識到這一點。簡而言之,美國在地理上可以看作一個島,沒有陸地競爭對手,內部土地廣闊,資源豐富,加上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同時連通大西洋與太平洋兩大洋,在“保護主義”政策下保持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1823年“門羅宣言”發表后,整個美洲在政治上進一步“島國化”,由此形成了未來美國地緣戰略的基礎,并延續至今。
1865年南北戰爭后,美國解決完“內部問題”后,即向外擴張。1898年,美國打敗衰落的西班牙,占領太平洋的中途島、關島,夏威夷、菲律賓等一系列島嶼。美國軍事家馬漢當時提出建議,美國要將亞洲作為主要擴張方向。
此后,兩次世界大戰給了美國超越“舊大陸”的機會,一躍成為西方世界的領導者。法國前外交部長韋德里納曾表示,經過四十多年的冷戰、蘇聯解體后,美國已經發展成了“超級強國”,建立起“單極世界”。
可以說,美國從1823年后的地緣戰略都是明確、一致和高效的,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