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國際公約背后:保護臭氧層三十年,故事并沒有結束
這是聯合國數百個公約中唯一一個獲得所有國家參與的國際公約。三十多年來,履約率達98%以上。許多國家提前實現目標,淘汰了80%以上的消耗臭氧層物質。三任聯合國秘書長評價其為“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國際協定”。
中國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30周年紀念大會上,生態環境部表示,中國在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履約機制,實施行業淘汰,注重技術創新等方面為履約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制冷劑的替代之路上,溫室氣體是新的問題?!痘永拚浮窐酥局诮柚商乩麪栕h定書所構建的制度框架和機制下,全球協同應對臭氧層耗損和氣候變化。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朱自清在《春》中描述,雨后濕潤的空氣中,“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边@種氣息,極有可能是臭氧的味道。
地球上的大多數臭氧都儲存在陸地上空10到40公里之間的平流層,像一把“保護傘”,抵御紫外線輻射。但1974年,科學家發現這把傘出現了空洞。
保護臭氧層似乎是個遙遠的話題。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簽署(以下簡稱《蒙特利爾議定書》)。
34年來,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三任聯合國秘書長評價這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國際協定”。2021年9月16日,中國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30周年紀念大會上,生態環境部表示,30年來,中國在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履約機制,實施行業淘汰,注重技術創新等方面為履約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約50萬噸,為保護臭氧層和減緩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蒙特利爾議定書》并未收官,仍在路上。尋找高品質替代物質依然是難題,而替代物質的溫室效應則是新問題。
2021年9月14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臨近,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杜莊學區第一小學開展“保護臭氧層從我做起”彩繪活動。
世界上最成功的公約
博得多任聯合國秘書長贊許,《蒙特利爾議定書》有著傲人的成績。
這是聯合國數百個公約中唯一一個獲得所有國家參與的國際公約。三十多年來,履約率達98%以上。許多國家提前實現目標,淘汰了80%以上的消耗臭氧層物質。
科學家發現臭氧層空洞后,就抓住了消耗臭氧層的“罪魁禍首”——老式冰箱、空調中的制冷劑。在當時,制冷劑通常是氟利昂類物質,又稱氟氯碳化物、氟氯烴(CFCs)。
氣化吸熱,液化放熱,這個簡單的物理知識加上容易氣化和液化的特性,讓CFCs承擔了“熱量搬運工”的角色。CFCs通過密集的細管進入冰箱,氣化吸收熱量,降低冰箱內溫度;變為氣體的CFCs被電機壓入冷凝室,液化成液體,熱量排出冰箱。
CFCs極其穩定,排放到大氣中后緩慢流向平流層,但卻將臭氧層劃開了口子。在紫外線的照射下,CFCs釋放出氯離子,與不穩定又活潑臭氧發生反應,漸漸地,臭氧層出現了空洞。
1977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便開始研究如何保護臭氧層。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簽署,對減少使用CFCs規定了時間表。
從1987年起,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量已從一百多萬噸削減至目前接近于零,臭氧層耗損得到了有效遏制。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