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津湖到加勒萬河谷
同樣是19歲的年紀,同樣是在生死考驗面前,相隔70年的兩位年輕英雄,作出了幾乎同樣的回答。
1950年12月24日,長津湖之戰結束,戰友們從凍死在陣地上的上海籍戰士宋阿毛口袋里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2020年6月,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中,福建籍戰士陳祥榕為營救戰友壯烈犧牲,留在日記中的戰斗口號是:“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從“哪怕是凍死,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兩代軍人的誓言蘊含著相同的內涵,那就是:使命高于生命,祖國高于一切。
長津湖之戰,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志愿軍將士同時面對著兩個兇殘的對手:一是武器裝備和戰場保障遠遠優于自己的美軍。從美軍陸戰一師,到美軍步兵第三師、第七師,不僅有充足的坦克、大炮,還得到了7艘航母的強大火力支援;二是朝鮮蓋馬高原50年一遇的嚴寒。美軍住的是保暖帳篷,穿的是鴨絨服,吃的是罐頭,喝的是咖啡……而同一戰場上的志愿軍,用以充饑的只有凍得硬硬的土豆和積雪。從華東緊急趕赴朝鮮戰場的志愿軍第9兵團,不少官兵還身穿單衣。
在漫天的飛雪中,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甚至零下40攝氏度以下的極寒天氣下,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第9兵團與10萬“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鏖戰28個晝夜。雖然,美軍陸戰一師在航母艦隊火力支援下僥幸逃離,但也付出了死傷和減員11731人的慘重代價;另一支老牌勁旅——美第七師三十一團則被全殲,連他們的“北極熊團”團旗,也被丟進了泥濘的雪地里。
死鷹嶺,倉皇逃出志愿軍包圍圈的美軍陸戰一師士兵見到了令他們震驚的一幕:129個凍成“冰雕”的志愿軍戰士保持著戰斗姿勢,年輕的士兵與手中的武器凍在了一起,129桿槍都朝著同一個方向……
長津湖之戰,出現了三個“冰雕連”:20軍59師177團六連、20軍60師180團二連,27軍80師242團五連除一名掉隊戰士和一名通信員外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第9兵團凍傷減員超過了戰斗減員。
中國軍人的頑強意志和血性精神令美國人大為震撼。美國作家約翰·托蘭寫道,“中國軍人唯一的防凍措施,不過是用豬油和牛羊板油把腳糊住以防凍傷,但他們卻展現了人類戰爭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勇氣和意志力。數十萬官兵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嚴寒下,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越彈幕火?!边B曾經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也不得不承認,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朝鮮戰爭之初,麥克阿瑟是不把中國人放在眼中的。事實上,當毛澤東作出出兵朝鮮決策的時候,國際輿論似乎也并沒有看好剛剛從廢墟上誕生的新中國。畢竟,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外敵入侵,幾乎都是選擇妥協與茍安。
1894年7月25日,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三個月后的10月25日,侵略軍越過鴨綠江,清軍守將不戰而逃,3萬清兵把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當時還叫安東的丹東。56年后的同一天,志愿軍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11天內重創包括美軍歷史最悠久的騎兵一師在內的“聯合國軍”,殲敵1.5萬。
從一盤散沙到同仇敵愾,從茍安退讓到雄赳赳、氣昂昂出國迎敵,一條鴨綠江見證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和一支不一樣的軍隊。
朝鮮戰爭期間,曾經有多少美國兵無法理解:面對空中的炸彈、凝固汽油彈和火箭彈,面對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彈炮,面對暴雨一樣的自動武器射擊,“在尖利的軍號和哨子聲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擊”的中國軍人,為什么能夠鎮定從容地踏著前面士兵的尸體,毫無躲閃地迎著死亡沖去?
其實,這樣的疑問,從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張凍得幾乎不能展平的紙條上就能找到答案。
長津湖之戰結束一周之后,1951年1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由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的元旦社論:《在偉大愛國主義旗幟下鞏固我們的偉大祖國》。文中寫道:“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兩個多月的英勇作戰,證明了甚至在沒有飛機坦克和很少大炮的條件下,最‘強大’的帝國主義軍隊也是可以擊敗的……無論是在軍事、政治或經濟的戰線上,我們都已經得到了偉大的勝利,在今后必將得到更偉大的勝利。讓我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鞏固和擴大我們的勝利而勇敢地奮斗吧!”
一場立國之戰,中國人民的愛國激情空前迸發。僅在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的一年時間里,全國社會各界捐款總數就可折算購買3710架戰斗機。兩年零9個月的戰爭期間,全國先后掀起4次參軍參戰熱潮。毛澤東后來幽默地說,抗美援朝的時候,參軍“比挑女婿還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出戰爭動員,要求國會批準擴充兵力時,美國人卻根本就不想為一場侵略戰爭勞師遠征。黑人士兵克拉倫斯·亞當斯在他的自傳《一個美國夢》中回憶:“我們沒有任何崇高的使命感,當戰爭襲來的時候,我們除了為活下去而戰斗外,別無選擇……”
愛國主義,贏得勝利的力量源泉。與抗美援朝時期相比,中國的國力和中國的軍事實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戍邊官兵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保障和充分的醫療保障。邊防團團長祁發寶身負重傷,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救治。
從長津湖到加勒萬,穿越70年的時空,盡管環境變了、條件變了,但有一樣東西永遠不會變,那就是澎湃在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心中的偉大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激情。
一個覺醒了的、敢于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斗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這,是已經被歷史證明并且還將繼續證明的真理。
回眸長津湖和加勒萬,兩座不朽的精神豐碑高高聳立: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賈永)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