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們的孤獨賽道 | 封面人物

并非每一個選擇讀博的人都能等到完滿結局,獲得博士頭銜。這是一條看似光環無數、實則異常孤獨的賽道,往下走,很難望到頭。除卻精神層面的孤獨,博士們需要對抗的還有年齡焦慮與同輩壓力、漫長的未知、科研的無果、對學術體系的懷疑、追索意義感的失落,以及情緒問題,等等。懶惰,是其中最容易對付的。

發自:北京、廣州

責任編輯:黃劍

讀博第四年,趙四仍覺得自己的博士身份有些難以啟齒。在社交場合中,需要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時,她都支支吾吾,猶豫不決。

她懼怕說出自己“在讀博”后迎來的“哇”、“啊呀”等語氣詞。每次遇到這樣的情形,她都尷尬地用“腳趾摳地”。她更喜歡別人喊她趙四,這是她起的筆名,有“無名之輩的意思”。

博士生趙四內心覺得讀博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沒有很厲害”。博士與其他人的區別只在于,這個人寫了一本論文,獲得了點知識。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意義?!斑@不代表你更聰明,更有智慧,也不代表你道德更高?!狈炊赡苁?,“這個人路徑依賴比較嚴重,沒什么自我,(利用讀博)逃避至今?!痹谮w四眼里,她屬于后者。

也許,更直接的問題是,決定讀博的人究竟在追逐什么?答案不盡相同。有人將博士學位作為進入高校的跳板;有人視之為唯一志趣,甚至是“活下去”的理由;還有人覺得自己的專業足夠浪漫,卻又下了不再從事學術工作的決心……

一個博士學位的完成,短則三四年,長則七八年。當一位博士研究生被授予博士學位、走向勞動市場時,很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她兒時的同學早已結婚生子,工作十年有余。選擇學術道路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不同于多數人的賽道,人生的時間軸、自我評價得另當別論。

這是一條看似光環無數、實則異常孤獨的賽道,往下走,很難望到頭。除卻精神層面的孤獨,博士們需要對抗的還有年齡焦慮與同輩壓力、漫長的未知、科研的無果、對學術體系的懷疑、追索意義感的失落,以及情緒問題,等等。懶惰,是其中最容易對付的。

當互聯網上有關“996”工作制的討論正酣時,這群人正獨自穿梭于實驗室、圖書館,循著“796”或是“10106”的時間表生活。但不同于別的崗位,許多受訪者強調,這是一類“只為自己打工的工作”——“做得多就收獲得多”。

近日,我們采訪了近10位博士,從他們的講述里,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博士們的掙扎與堅持,孤獨與困惑,那些留下的人也未必比離開的人更勇敢。

一個音樂學博士的思考

中央音樂學院錄取通知書的封皮是暗紅色的,經燙金工藝處理過的三行字妥帖地居于中央,上面寫著,“中央音樂學院的光芒將永遠照耀你的前程”。

收到錄取通知時,趙四意外地平靜。她14歲到北京,先后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很多時候,她出入的不是音樂廳,就是國家大劇院,身邊相處的同學和老師很多曾在國際音樂比賽中演出成名。在這樣的環境里待久了,趙四有時感覺,“是不是我也還行?”但更多時候,她覺得自己活在名師、大家的陰影下。

她發現,身邊不乏沉迷于名校光環、精英氛圍的同學,許多人的巔峰時刻就是上了這樣一所學校,每逢校慶,“發幾張過去的校園照片,寫上‘母?!?,再配兩個哭泣的表情?!蹦切┪淖掷餂]提到的,可能是之后略顯平庸的人生。

▲趙四  圖/受訪者提供

趙四5歲開始學鋼琴時,父母便為她規劃好了以后要走的路,他們希望趙四學藝術。兩人沒想到,其實鋼琴對趙四的“摧殘也非常大”。

趙四討厭練琴??贾醒胍魳穼W院附中前,專業課老師告訴她,以她的水平去考附中鋼琴專業,一定考不上。折衷考慮,她選了“需要看很多書,文章也要寫得好”的音樂學。后來升學也沒再換過專業。

讀碩士時,趙四的研究興趣是觀念史。簡單點說,就是研究“大家為什么沒完沒了地在演奏死去的人的音樂”。她當時想:“如果我讀博的時候繼續研究它,應該挺快樂的?!彼慌懦庾鲅芯?,知識的艱澀與追求知識時的狂喜令她著迷,她覺得這是逼自己讀晦澀理論的好機會。同時,她也被另一種念頭拉扯著。

這是一種迫切地想要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的念頭。這股沖動牽引著她與過去乖巧、懵懂的自己決裂。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仰賴音樂學院的高雅與“離地”,趙四能做個不聞窗外事的乖學生,過著一種可預期的生活。對于音樂學以外的專業,她一無所知。實際上,她很早就迎來自己的迷茫期。由于對專業前景感到迷茫,她曾在“豆瓣”上認真提問:“高二,音樂學,畢業后除了在象牙塔搞搞學術,都能干啥?”

趙四的確做過一些嘗試。比如說,在古典藝術經紀公司的格子間做PPT,在二手奢侈品公司做新媒體編輯,或是給一家新媒體寫專欄。她的導師不理解,“你明明擁有不上班的機會,為什么要每天早上趕早高峰去擠地鐵?”其實,她只是想試試別的可能。

音樂學院碩士畢業后的去向無非兩種:一種是進入大劇院、出版社或其他解決北京戶口的“體面單位”;另一種則是繼續讀下去。后者也是父母對趙四的期許。

在學校行政處工作了半年,趙四沒怎么復習就坐進了考場。盡管不愿承認,她在考試方面的確運氣頗佳。意外考上后,她重返課堂讀博士。

她不排斥讀博,卻充滿懷疑?!俺宋覀冑x予學術工作的意志外,可能它本身也有問題。我們把學術體制化,然后它變成一個像《文憑社會》里面的區隔時,就已經失去了本來的功能?!?/p>

在蘭德爾·柯林斯所著的《文憑社會》一書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作為文化證書和社會流動的障礙??铝炙沟难芯恳悦绹鵀闃颖菊归_,在他看來,教育雖然不能增加社會流動的機會,但文憑卻實在地成為換取較優受雇機會和挑選較優職業條件的同伙。它對一些人來說,是獲得閑職的憑證,而使另一些人不得不從事生產性勞動。

趙四想,“讀博是不是一個已經被異化的東西?它成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币簿褪钦f,“是不是就要通過讀到最高文憑,我們才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她沒有答案。早在讀博以前,她和正猶豫要不要繼續申請海外博士的朋友聊天,兩人談到對工作的理解與想法時,達成共識:“我們不要為資本家去賣力,要讓我們的剩余價值流向一個更精神性、更純粹、更有智識的空間?!?/p>

但是,趙四的朋友并沒有去讀博,而是換了工作,搬去上海,繼續“為資本家去賣力”。朋友更現實的考慮是,在文科類博士項目經費年年收緊,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有必要自費去讀一個博士嗎?”

“更有創造性的”

因為費用問題,林安起初申請博士的時候,沒考慮英國。盡管她認真想過經費不足的情況,打算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但“不給錢的地方是不會去的”。

她是一邊工作、一邊申請學校的。很長一段時間,她習慣了工作日工作,周末飛到另一個城市參加學術會議,有時去東京,有時去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