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少用權力”是關鍵

如果有程序的限定,有事后的問責,即便擁有權力也不能輕易使用權力,這就會迫使當事官員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迫使他們提升自己的智慧含量
方舟評論

    在海內外輿論的熱切關注中,接替剛剛去職的龍新民,柳斌杰出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據《新聞出版報》近日報道,在就職演講中,柳先生強調:要“多用智慧,少用權力”,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執法水平。
    柳先生的這個講話,讓人耳目一新。
    不能不承認,權力和智慧的關系,是我們以往較少正視的。人都有弱點,很容易受到權力的腐蝕。有了權力就高高在上,就頤指氣使,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失去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失去了作為一個正常人必須具備的謙卑和敬畏。不能說所有的官員都如此,但在有效的制衡機制起作用之前,這確實是比較容易發生的趨向。似乎有了權力就不需要尊重人性,就不需要體貼人心,這種權力的傲慢,會最大限度地減低權力運行中的智慧含量。而如果權力的運行缺乏智慧含量,它就只是一種蠻力,就不免與常識沖突、與人性沖突,權力運行的正當性就會成問題,就很難不被質疑和抵制。
    總之,權力與智慧的關系,往往是一個此長彼消的關系,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警惕。在擁有權力的同時,更應該保持赤子之心,保持悲憫的情懷,保持溫家寶總理所說的那種“天性中善良的性靈”,才有可能抵擋權力對自己的腐蝕。
    這就是說,越是有權力,越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越需要放低身段,這是政治社會學的一般通則。具體到新聞出版領域,這個通則尤其值得重視。新聞出版是一種精神活動,直接關涉人的心靈。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心靈活動是大千世界中最豐富,最細膩,也最敏感的領域,它天然地需要真實的表達,需要奔放的想象,需要自由的馳騁;需要突破束縛,需要打破常規,需要不同凡響?!帮L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鄙眢w的住所尚且如此神圣,心靈的住所、精神的住所當然更神圣。如果橫加干預,精神創造的夭折,心靈泉水的枯竭就是必不可免的?!肮艿奶唧w,文藝沒希望”,著名藝術家趙丹臨終前的這個痛切呼吁,是值得我們銘記的。
    為什么要少用權力?根本原因就在這里。權力不是萬能的,在精神世界尤其不是萬能的,無須那么剽悍,那么神勇,那么無往不前。權力往往有副作用,能不用權力的地方,盡量不要用權力。動不動就用權力去解決問題,用命令的辦法、強制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往往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擴大問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多用智慧,少用權力,關鍵就在于少用權力。如果有程序的限定,有事后的問責,即便擁有權力也不能輕易使用權力,這就會迫使當事官員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迫使他們提升自己的智慧含量。他們就不能不關切人心的冷暖寒暑,洞明世事的千變萬化;他們就不能不謙卑而體貼,有所敬畏,知所進退。
    柳斌杰先生的講話,某種意義上突顯了權力的自覺。但權力的節制僅靠權力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一部世界歷史早就證明,形成健全的制衡機制,才是約束權力的正途。在思想問題解決之后,如何把思想成果落到實處,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讓公眾在實際生活中,尤其在新聞出版領域充分享受政治智慧的陽光,已經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當然,權力的節制并不等于無所作為。如果說人的心靈需要自治,那么現實世界在保障自由的同時,無疑也需要秩序。在利益沖突中以超然的立場平衡各方力量,使強者不至于無所忌憚,使弱者不至于無告,給社會提供公正的秩序,這是公權力的責任,也是人們需要公權力的根本理由。不該出手時出手固然不當,該出手時不出手,眼看著特殊利益集團不斷坐大,不斷吞噬弱勢群體的權益而作壁上觀,甚至不惜偏幫特殊利益集團,則無異于瀆職。智慧的權力因此不僅是節制的權力,而且必須是敢作敢為的權力。我們期待著清醒的權力,也期待著果敢的權力,也就是負責任的權力。
(責任編輯  陳 敏)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