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二世 為俄國宗教復興引路
他是一位堅定的護教使者,卻又充當過蘇聯清洗異見民眾和教民的工具——克格勃的一員;他性情溫和、熱愛和平,卻為了維護東正教教義中的家庭價值,致使一些同性戀者死于非命;他喜歡自由,卻在對外場合為集權體制辯解。
葉利欽把權力移交給普京時,要請他在場,以此象征世俗權力的更迭獲得了宗教領袖同意
12月5日,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謝二世在官邸中去世。5000多名信徒自發聚集在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為他徹夜守靈,總統梅德韋杰夫中斷了赴意大利的國事訪問,總理普京也于第一時間表達了哀痛之情,他說:“他的離世是俄羅斯民族的巨大損失。”
自1950年擔任神職以來,在蘇聯的鐵幕時代、世俗高壓政治不斷擠壓宗教生存空間的險惡環境中,他小心翼翼地為東正教保存實力;在俄羅斯的解凍時代,他又肩負起了俄羅斯東正教復興的大任。在他任全俄大牧首的18年來,東正教徹底擺脫了蘇聯時代備受摧殘的噩運,重新成為俄羅斯文化以及社會的重要道德支柱。
在收獲榮耀的同時,阿列克謝也備受爭議。他是一位堅定的護教使者,卻又充當過蘇聯清洗異見民眾和教民的工具——克格勃的一員;他性情溫和、熱愛和平,卻為了維護東正教教義中的家庭價值,致使一些同性戀者死于非命;他喜歡自由,卻在對外場合為集權體制辯解。
1929年4月,阿列克謝出生于愛沙尼亞首府塔林一個東正教徒家庭,受身為神職人員的父親影響,很小就擔任過祭臺助手和圣歌領唱。在塔林讀完中學后,1947年進入列寧格勒神學院研究神學。
在1950年以前,蘇聯神學院的學生享受免征兵權利,但從這年開始,這一豁免權只限于神職人員。為逃脫兵役,他必須盡快擔任神職。而按照東正教傳統,擔任神職后禁止結婚,于是,他與一位牧師的女兒在其就任教職的前4天舉行了婚禮。只是這段婚姻維持不到一年便結束了。
在神職人員備受精神和肉體折磨的蘇聯時代,他卻在教階上青云直上。任教職兩天后即被任命為塔林教區牧師,14年后,1964年僅35歲的他被破例擢升為大主教。
這也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與克格勃的關系??烁癫獧n案中有他“杜斯多夫”的代號和提交的報告。這也使他一直備受俄羅斯東正教海外教會抨擊。然而前蘇聯負責宗教事務的委員會主席為他辯護說,“在蘇聯時代,任何人想擔任主教或者其他高層教職,即便是一位宗教會議成員,都必須獲得莫斯科和克格勃的批準。作為主教,如果他想保護教民并保住職位,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與克格勃合作。”
他本人從未否認其克格勃背景,他說,“要捍衛一件事情,必須在別處有所舍棄,在蘇聯時代,我們別無選擇,對于那些因為這些妥協而帶來苦痛的人們,我無時無刻不在為他們祈禱,祈求寬恕與理解。”
事實上,在其克格勃背景的掩蓋下,他為俄羅斯東正教保存了實力。在教堂被摧毀、教民被送進勞改營甚至遭到殺戮的時代,1961年他擔任塔林主教期間,阻止了當局要把巴爾干半島的最大教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改為天文館,以及把修道院改成權貴療養院的行動。官方記錄顯示,他任主教期間,塔林被關閉教堂數量在蘇聯所有教區中是最少的。
有克格勃的支持,再加上他平和的性情,1990年當全俄大牧首缺位時,他成為蘇聯歷史上首位不是借助政府壓力而當選的大牧首。然而此時的東正教境況黯淡,有資料顯示,僅在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間,就有20765名教民被殺。到二戰前,蘇聯的教會體系幾乎被徹底摧毀。
上任后,他為教會權力和信教自由奔走呼號。借助與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普京等政界領袖的良好私人關系,他不僅為東正教復興獲得政策支持,還爭取到財政扶持。18年來,俄羅斯重新遍布教堂,如今俄羅斯人有63%是東正教徒。1999年12月,葉利欽和普京簽訂權力交接協定,并轉交給阿列克謝,以此象征世俗權力的更迭獲得了宗教領袖同意。
蘇聯解體后,意識形態障礙不復存在,他著手為蘇聯時代的殉教者平反,力促十月革命以來分裂的俄羅斯東正教紅白兩派的統一。終于,在2007年5月,他與海外教會主教拉夫里共同主持了回歸慶典。
考慮到烏克蘭地區東正教徒依然受天主教徒壓迫,他拒絕與同屬于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天主教教皇會面,談判解決十字軍東征以來兩派長達8個世紀的歷史積怨,只愿意保持書信層次的交流。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