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編程課,一半內容是數學”
“比如一個看似提升學習能力的課程,但里面有復習、預習,涉及內容都是考試內容。還是會劃為學科類?!?br />
“學科類培訓只要符合所列指標的某一項或某幾項相應指標,就會被判定為學科類培訓。而非學科類培訓要全面符合所列指標才能判定為非學科?!?/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7月5日,武漢市漢陽區一青少年空間,志愿者在托管室給小朋友上創意編程課。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教育行業震蕩不斷,在校外培訓方面,如何劃分學科類與非學科類,出現不少爭議。
以素質教育類為例,類似英文戲劇、國學等課程,常因教學內容涉及此前劃定的學科范疇被質疑打著非學科的名義,補習學科類科目。
對此,教育部要求各地組織相關專家,對各種培訓項目、實際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進行綜合研判。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發言人續梅在秋季開學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如果培訓實質上是對9類學科相關的內容進行專門的學習,強調的是學科的知識導向,是為升學考試服務的,片面強化相關學科的聽、說、讀、寫、算方面的技能培訓,那么就應當按照學科類管理。
9類學科,即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早在8月中旬,上海就已開始推進《上海市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類別鑒定指標》(下稱《鑒定指標》)落地。公開資料顯示,這是首個對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的鑒定指標,為此,上海市教委委托華東師范大學建立了市級專家鑒定機制。
經過近兩個月工作,上海如何鑒定學科與非學科培訓已有實際經驗。南方周末記者邀請專家組兩位成員、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張薇和安桂清,還原了《鑒定指標》設計時的討論與爭議,也講述了落地后的一些困難。
教育的標準無法像數學一樣精準
南方周末:目前專家鑒定組的工作流程一般是怎樣的?
張薇:在判定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