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8500萬殘障人士愛上出門,城市怎么辦?

無障礙設施的城市之問。

責任編輯:郭倩倩

編者按:

10月15日,第38個“國際盲人日”即將到來。

五年前,中國視力殘疾者已經超過1730萬,約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十年前,這個數字還是1200萬。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根據六普與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估算,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人數8502萬人,也就是說,每16個人中,就有一個曾被天使吻過。

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如何妥善維護其權益,尊重其人格,是城市治理者的一道必答題。

電影《推拿》有句旁白,對盲人來說,“有眼睛的地方叫主流社會”。

按這個說法,全中國約8500萬不同類型的殘障人士,就有無數種“主流社會”的定義。他們將自己剖離于“主流”之外,試圖進入卻屢屢碰壁,自成圈子互相取暖。

讓殘障人士擁有出門的勇氣和信心,讓“他們”成為“我們”的一分子,是美好城市生活的必然選擇。

出行設施無障礙,城市怎么做?

殘障人士要出行,無障礙設施不可少。這方面,一線城市可以說是全國標桿。我們可以從具體出臺的政策窺見一二。這些政策文件呈現的變化是,為方便殘障人士,城市主政者的考慮越來越精細。

具體來看,2000年至2004年間,主政者關注的是,規范無障礙硬件設施的規劃、施工、驗收等流程,以監管為主;2013年之后,文件不斷強調服務,針對具體應用場景進行詳細規劃,關注點也從硬件設施發展到信息無障礙化。

以北京為例,2000年與2004年文件主要關注物質條件建設,2016年文件中信息無障礙化被提上日程。2019年文件中對城市道路無障礙、公共交通無障礙等場景明確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規劃愈加細化。

近兩年,四座城市對規劃文件的更新越發頻繁,增強服務性與場景性是其共性目標,也根據城市特點走出了不一樣的風采。

廣州與北京注重實用,強調無障礙設施對多群體的通用性。殘疾人、老年人、傷病患者、孕婦和兒童等社會成員,在新政中均成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受益群體,也可以參與到無障礙環境發展規劃、落地、評估、監督、宣傳各個環節當中。

智慧城市深圳與上海則強調新技術的應用。深圳鼓勵企業開發無障礙版即時通訊、遠程醫療服務。上海則鼓勵區政府運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更高標準的無障礙環境。

更多的科技還將應用于殘障權益保護。9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保障殘疾人權益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相關情況發布會,中國殘聯副主席、副理事長程凱會上表示,“我們還要積極推動運用北斗導航系統等高科技手段,開發電子導盲裝置和設備,讓更多視力殘疾人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安全出行?!?/p>

四座城市還建立無障礙督導員制度,鼓勵更多需求人士參與無障礙設施驗收,提出整改意見。據上海2021年新規,督導員發現不合規問題,可向無障礙設施所有權人、管理者、無障礙服務提供者提出改進意見或直接向有關部門報告。

總體而言,四座城市在規劃上,從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到軟件應用無障礙化,從殘障人士專用擴展至多群體多場景服務,勾勒了軟硬結合、多方參與的精細化治理藍圖。

“無礙”還是“無愛”?

規劃精細,需求旺盛,能不能落實呢?

據中消協與中殘聯發布的《2017年百城無障礙設施調查體驗報告》,我國總體無障礙設施整體普及率與大眾感知普及率為40%左右,華北、華南稍高,而東北則在30%附近徘徊。

在普及率未及一半的同時,國內無障礙設施整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實地體驗調查滿意度為70.8分,大眾感知調查滿意度為70.4分。

原因何在?

首先,日常出行的公共場所中,只要你稍加留意,無障礙設施被占用或被阻礙并不少見。居住在廣州大學城的輪椅使用人士肖滟就表示,她居住的校園內,無障礙坡道常被占據。

“他們吃飯的時候開個電動(自行)車去,飯堂所有的出口都被堵了,想進去吃飯挺困難的?!睘榇?,肖滟多次向學生求助。

9月15日,廣州市正佳廣場商圈,盲道被共享單車占道 (黃艷欣/圖)

其次,無障礙設施的老化、松動問題亦不容忽視。

以扶手為例,據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2年出臺的《無障礙設計規范》,扶手應安裝堅固,形狀易于抓握,宜選用防滑、熱惰性指標好的材料。

然而,部分場所的扶手并不穩固,或是過于“穩固”。肖滟坦言,一些無障礙衛生間扶手松動,殘障人士使用時不知情磕碰傷害極大;而部分無障礙衛生間的扶手過多,將洗手池“緊緊包圍”,使用衛生間后卻出現無法洗手的尷尬情形。

在無障礙設施問題反饋上,雖然規劃美好,但因其管理分散,需要尋找不同部門與管理方協調,才有可能爭取“有限”的便利。

在這方面,肖滟可謂經驗豐富。

去一家大型商圈購物時,發現商場方在入口處設置了可移動石墩,肖滟和傷友只得從石墩間的縫隙中穿過。對此,他們向商場保安反饋了情況。

然而當幾日后她們故地重游,這個唯一的小縫隙也被封住了。

商超近在眼前,卻進不去。無奈之下,肖滟聯系商場客服,告知自己的窘況。在日頭下等了半個多小時,依然未等到回應,肖滟決定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

事情的最后,部分障礙得以拆除,故事講到這里還不算完。因為一周后,障礙物又被重新安裝到原位置。

對于這種反復發生的無效抗爭,肖滟已經看淡了。而更多的“肖滟”,選擇不出門。

“現在我們的溝通,只希望在對方能力范圍內,考慮我們的感受,能夠給我們提供合理的、有限的便利?!毙や僬f。

如何讓殘障人士愛上城市生活?

如何讓殘障融入社會感受溫情,而非自認為“非主流”、被邊緣化?城市又該如何建設殘障友好型城市呢?

毫無疑問,城市首先要在無障礙硬件設計上做到貼心,做到通用。

“通用設計”首提于美國建筑師羅納德·梅斯,強調將可普遍應用的元素作為設計標準,使每個人都能受益。

梅斯認為,對某人無障礙的環境或產品,或會成為他人的障礙,因此僅移除障礙不足以解決問題,設計師應從更廣闊視角著手。具體而言,通用設計包括七個原則,即等效使用、方便靈活、簡單直觀、資訊易懂、容差納誤、省力易用、空間可達。

香港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通用設計理念始終保持在國際前沿。

針對殘障人士的出行需求,香港提供了復康巴士服務,由勞工及福利局提供津貼補助,香港康復會負責運營。復康巴士提供固定路線、穿梭、電話預約及連載服務,使用經過特別改裝的車輛,設有自動升降臺、固定輪椅安全鎖、上下車提示燈等裝置。

在盲道的通用設計上,新加坡城市道路上連貫的盲道設計不多,一般在道路交叉口、道路沿線車行出入口處設置盲道警示磚,并在道路交叉口行人過街處設置盲道防撞柱。這類設計有效節約盲道鋪設成本,避免了公共空間爭奪。

在肖滟看來,“當(無障礙設施)這個東西大家都能用,而非指定給某一類人群使用的時候,它的標準就提高了,更好用了”。無障礙設施從針對特殊需求到追求通用化,實質上也是新舊殘障觀交替的過程。對特殊群體不“特殊”的照顧,是對殘障群體最大的尊重。

構建真正的殘障友好型城市,完備的無障礙硬件設施僅是基礎,社會風氣和理念文化對殘障群體出行意愿的影響更為深遠。

“只要我們出去,很多人就問我們,你可不可以拿低保?你這樣子一個月可以領多少錢?有什么福利?”肖滟直言這種刻板印象是對殘障群體的誤解,有不少后天致殘的殘障人士就業能力較強,融入社會意愿較高,這類殘障人士也較易成為倡導無障礙化的中堅力量。

《推拿》中盲人沙復明在電影最后朗誦了三毛的《如果有來生》:

如果有來生,我愿做一棵樹。

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如此卑微,但依然驕傲。而尊重,是我們普通人能給他們的最小善意。

(頭圖/新華社)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