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21年10月7日,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非裔英國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午餐之前,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正在泡茶,電話響起,那頭宣布,恭喜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以為這是惡作劇,“拉倒吧,走開”。
在這個電話里,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馬茨·馬爾姆和他交談了二十分鐘,才逐漸說服他?!肮艩柤{很難相信獲獎消息是真的?!敝Z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Anders Olsson)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難理解古爾納本人的意外。根據瑞典學院網站的調查,93%的人都沒有讀過他的書。在代表外界預測的賠率榜上,根本找不到這個名字。他出版了十本長篇小說,尚未獲得知名文學大獎的垂青,只有兩次入圍了布克獎的長短名單。
72歲的古爾納出生于東非的桑給巴爾,18歲流亡并移居英國,退休前是肯特大學英語和后殖民文學系教授。他的作品主要圍繞難民、流散和后殖民時代的生存現狀。2021年10月7日,古爾納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新得主,理由是“對于殖民主義的影響和身處不同文化與大陸鴻溝間的難民的命運,有著毫不妥協與充滿同情的洞察”。
據美聯社報道,獲獎的消息在古爾納的家鄉桑給巴爾引起了轟動,那里如今隸屬坦桑尼亞,坦桑尼亞總統薩米婭·哈桑在推特上向古爾納表達了祝賀。當地年輕人為之一振,但很少有人讀過他的書。
古爾納是繼1993年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之后,時隔28年的又一位黑人獲獎作家。他的母語是斯瓦希里語,但他用英語進行文學寫作。奧爾森代表瑞典學院宣布獲獎消息時,評價道,“他的小說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東非,這是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爾納的文學世界里,一切都在變化——記憶、名字、身份。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內容無法在任何確定的意義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種受知識熱情驅使的無休止的探索?!?/p>
中國暫沒有古爾納長篇小說的譯本。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幾個大型圖書館的非洲文學板塊,除了幾位獲過諾貝爾獎的作家,其余非洲作家罕有作品在列。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在中國帶動了對阿契貝等一批杰出尼日利亞作家的翻譯和出版。盡管如此,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學版圖中的總體能見度令人擔憂?!叭绻Z貝爾文學獎能在這些愿景上做出貢獻就太好了?!眾W爾森對南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