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生物多樣性丨數據揭秘多樣性背后的秘密——如何打通動物生態通道
在林間自由嬉戲
在草原盡情馳騁
活動和遷徙是哺乳動物
維持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
在一些地方的發展建設中
難免會對動物原有的生活環境造成影響
這個問題正在如何解決呢?
畫面中出現的是五北大橋,藏羚羊幼崽們,正跟著媽媽,通過這里遷回三江源的棲息地。根據生態環保部門的觀測,今年從這里回歸的藏羚羊數量,達到了5年來最高的6185只。
這個通道為何深受藏羚羊的青睞?
每年的5月至7月上旬,分布在青海三江源、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待產的藏羚羊,都會遷徙到可可西里產仔,之后再帶著小藏羚羊返回棲息地。
青藏鐵路正處在三江源至可可西里的遷徙線路上,考慮到這個因素,鐵路建設之初,就專門規劃了30多個給動物們的通道,藏羚羊也養成了新的習慣,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發現,三江源至可可西里遷徙的藏羚羊有90%以上從“五北大橋”穿越青藏鐵路。
衛星圖上顯示的就是五北大橋,黃色的線條越粗,表示從這個通道遷徙的藏羚羊越多。數據顯示,通過五北大橋前去產崽的藏羚羊,這幾年穩定在近4000只的水平,但返回的數量卻越來越多,小藏羚羊的存活幾率越來越高。
在遷徙路上,人類使出渾身解數,變身藏羚羊的“保護傘”。
圖上顯示的是:高速公路上為藏羚羊提供幫助的四個可可西里保護站點,工作人員不斷巡邏,平均每天都會攔下800多輛汽車,手動為藏羚羊開辟臨時通道。生性機警、敏感的藏羚羊群最初不敢輕易過公路,它們反復觀察甚至要耗費幾天時間,而現如今,通過時間縮短到幾小時甚至是十多分鐘。
除了西北大地上遷徙的“高原精靈”藏羚羊,還有在廣西保護區里穿行的“石山精靈”白頭葉猴。
這種長相機敏的小猴子,不僅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且是中國的獨有物種,90%生活在廣西崇左的保護區,數量在10年間增長了44%,達到1239只。
不過,保護區板利片區內有一條國道穿行,猴群九成以上生活在路的北側,隨著數量增加,拓展生存空間和食物的需求變強,白頭葉猴穿越公路到南側的次數逐漸增多,險情也偶有發生。我國首個靈長類生物廊道應需而生,打通了白頭葉猴南北通行的阻隔。
穿越秦嶺的“大熊貓走廊”、海南的長臂猿樹冠繩橋廊道,正在建設當中的云南滇金絲猴生態廊道;正在計劃當中的黑龍江至俄羅斯東北虎生態廊道……在中國,一條條生態保護通道,為動物保駕護航。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23年間,受威脅與近危的哺乳動物種類的占比,已經從93%下降到了46%。
保護生物多樣性
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家園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