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城市場活力榜|深圳企業密度比肩紐約,海南雙城現黑馬潛力

“宜商九考”第一關,企業愛去哪兒扎堆?

責任編輯:戴春晨

幾乎沒有老板會討厭能掙錢的城市,幾乎沒有老板會逃離有活力的市場。

課題組早前的調研有個結果,選城市,超過45%的老板看市場活力,遠超其它因素。換句話說,一座城市要成為“宜商之城”,必先經歷市場活力的考驗。

綜觀中國,哪座城市的市場活力最為充盈,最有可能獲得老板們青睞?

《57城市場活力榜》即將揭曉答案。

課題組將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城市的市場活力:

市場主體活躍度,展示企業“用腳投票”的結果;經濟容量,體現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融資環境,則關系著企業正常運行的財源。

在市場活力的榜單上,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依舊是妥妥的一線;杭州、蘇州和成都等城市則呈現出“新一線”的潛質;一些地級市憑借較好的人均和經濟結構指標進入上位圈,如珠海、三亞、金華,位列前三十名。

四大區域中,東部地區毫無疑問是市場最具活力的地區;西部地區與中部地區旗鼓相當;而東北地區的城市“同志仍須努力”。

深圳企業密度趕上紐倫坡

看市場有沒有活力,就看企業愛往哪里扎堆兒。

市場主體集聚,既體現原有的市場活力,又是市場更有活力的基礎。我們從企業數量、密度和質量三個方面,觀察城市的“扎堆效應”。

一線城市的表現可圈可點。上海勝在總量,深圳勝在密度,北京則勝在質量。

“創業之城”深圳的表現令人驚奇。這座城市平均每千人擁有135家企業,不僅高居全國第一,而且已進入全球前列。

每千人企業數是國際上衡量企業密度的通用指標,世界級城市一般在100到140家的水平。紐約和倫敦的每千人企業數是120多家,而新加坡則是不到110家的水平。

這也就是說,從企業密度看,深圳比肩紐倫坡,已經呈現出“世界級城市”的氣勢。

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國內一線城市中,除深圳外,只有上海和廣州的每千人企業數在“過百”這條線上。

深圳的表現,不負經濟特區之名,這是為什么?

一方面,深圳的科技創新和民營經濟發達,“四個90%”現象令海內外驚訝。(注: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支撐的公共服務和風投體系,民營企業構成的龐大供應鏈和產業集群,共同成就了令世界咋舌的“深圳速度”。

不過,深圳的企業密度大也和土地空間受限有關。

這座城市的面積只有北京的1/8,陸域開發強度已超過50%,遠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深圳市政府早年提到的“四個難以為繼”,其中之一便是“土地、空間難以為繼”。

土地成本的抬升,疊加其它因素,迫使深圳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老路,轉而發展更高附加值的高新科技產業,用更少的空間、更少的勞動力承接企業的運行。

這也是中國經濟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的必由之路。在土地空間受限的情況下,深圳產業轉型和勞動力結構調整的壓力非常緊迫。

國內的許多制造業城市和省會同樣緊迫。

制造業城市用地成本上漲并沒有深圳那么快,但產業轉型升級下人工成本、技術成本都在漲;而省會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的省會城市需要吸引勞動力“洄游”,也需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省會城市、萬億GDP城市的每千人企業數不足50家,距離表現較好的東莞、青島還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以東莞作為標桿,那么制造業城市“表現較好”的標準應該定在65家(每千人企業數)左右。

這背后反映的是,這些城市還存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占比較大,而知識密集型企業相對較少的結構。

這也就是說,中國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還需要更大的努力。

在奮力追趕的城市中,海南島的“雙星”同樣也令人意外。

??诤腿齺喌拿壳似髽I數,分別達到了91.91和85.11家,“黑馬”姿態顯露。

這樣的表現不僅一舉超越眾多特大城市和經濟強市,甚至超越了北京。

這固然有兩座城市人口規模不多拉低計算基數的原因,也離不開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推進。

過去三年,隨著海南自貿港政策的推進,海南產業投資占投資的比重,從不到40%上升至超過60%,三年來新增市場主體數量超過過去30年總和。

我們樂觀預計,海南島獨有的“15%企業所得稅”和“15%個人所得稅”雙優惠政策,將吸引更多企業、人才在瓊創業發展。

從企業總量看,“萬億GDP俱樂部”城市,僅有6座沖破了100萬家企業的大關口,它們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成都和重慶;但GDP超2萬億元的城市中,蘇州卻沒有沖破百萬關口,這有點令人意外。

這是因為蘇州還有一類市場主體十分活躍——個體工商戶。

個體工商戶被譽為維系社會運轉的“毛細血管”。早餐店、雜貨店、小超市、便利店、服裝店、理發店等各類個體工商戶,直接為國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務。

2020年,全國近1.4億戶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約占2/3。

57座城市中,揚州、蘇州、金華、煙臺、哈爾濱、長春、西安和襄陽等城市的個體工商戶占比,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線城市中,廣州和深圳的個體戶占比分別是北京和上海的兩倍。

這從側面說明,企業這類市場主體的扎堆程度,是一座城市“經濟質量”的度量衡。

福建“三雄”,低調超車

一座城市能掙錢,足夠多的經濟規模和增長空間必不可少。

我們借助經濟體量、經濟增速、工業產值和投資增速等指標,看看一座城市能給老板們多大的市場蛋糕。

在這項評比中,經濟實力雄厚的一線城市自然占據“頭一份”,“福建代表隊”卻多少令人意外。

GDP五年復合增長率的評比中,副省級城市廈門冠絕全國,省會福州則位列第三,兩座城市的增長率達到令人咋舌的12%以上;而省內經濟第一大城市泉州,也保持了高達10.6%的復合增長率。

這樣的增長率,體現的是三座城市在經濟競賽中的“車速”。

回望2015年,泉州、福州和廈門GDP在57座城市中分列第23、第29和第42名;到2020年,前兩座城市都進入了“萬億GDP”俱樂部,廈門排名晉升至33位。

在很長的時間里,這三座城市是民間調侃的對象。較為流行的論調是,福州是省會城市,廈門是副省級城市(行政級別最高),泉州是經濟體量第一大市,誰都看不起誰。

不過,恐怕現在人們要討論下低調的“福建速度”了。

不得不提的是廈門。過去三十多年,同為經濟特區,廈門的表現遠不如深圳亮眼。

但這一次,同樣“四十不惑”的廈門特區證明了自己。

擁有陽光沙灘的廈門,早已不是純粹的旅游城市。廈門的招牌不只有游人如織的鼓浪嶼,還有廈門的科創園。

目前,廈門已建成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平板顯示等九大千億級產業鏈。

網友戲稱“最沒存在感的省會”福州,近年來紅利不斷,正試圖挽回省會的顏面。

這座城市先后獲批福州新區、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福州都市圈,競爭力提升有望。

目前,福州有五個千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紡織化纖、機械制造、輕工食品和冶金建材;知名企業包括興業銀行、永輝超市和福耀玻璃等;數字經濟已成為福州的名片,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達4600億元,占GDP比重超45%。

打造福州都市圈后,福州將迎來經濟和人口擴容,很有可能在實現萬億元GDP后,實現千萬級人口。

泉州,民營經濟重鎮,轄下晉江市的運動鞋服聞名遐邇。紡織服裝、機械裝備和食品飲料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撐起萬億元經濟體量。

過去五年的快速增長,反映這座制造業城市應對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能打的韌性。

具體到工業的賽道,泉州可能贏得并不輕松。

當前,城市的工業競爭愈發白熱化。

工業實力最強的幾座城市,上海和深圳你追我趕,蘇州毫不放松;緊隨其后,杭州提出“新制造業計劃”,天津選擇“制造業立市”,青島建設“制造強市”,紛紛“重返”制造業。

這給工業實力偏弱的城市增加了壓力。

“萬億GDP俱樂部”中,西安、合肥和濟南是工業增加值最低。這三座城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左右,而三產占比已超過60%。

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不協調,表明三位“新貴”需加足馬力彌補短板,夯實經濟基礎。國家倡導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兩業融合”,或許是這三座城市需要努力的方向。

哪座城市更容易借到錢?

融資環境是構筑市場活力的關鍵。

我們從本外幣貸款余額和企業融資額兩個指標,看看哪座城市的老板更容易借到錢。

本外幣貸款余額,一般可說明金融機構對社會的信貸投放規模,是城市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體現,投放對象包括住戶、企(事)業單位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等。

企業融資額數據來自天眼查,統計對象為披露了具體交易金額的融資案例。

綜合來看,57座城市中,40座城市的貸款余額已進入“萬億時代”。

這40座城市中,直轄市、省會和計劃單列市占據大部分席位。

前三名被北上深包攬,廣州、杭州領銜省會城市,重慶、成都、天津等10個城市位列第三梯隊。

可以看到,除廣州、濟南外,省會都是該省貸款余額最高的城市。杭州、南京、福州、石家莊分別高于省內的寧波、蘇州、廈門、唐山等城市。

2020年新增的“萬億貸款余額”城市,皆為江浙地區的地級市。

自此,共有10個地級市貸款余額破萬億元。它們分布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區,分別為蘇州、無錫、佛山、溫州、東莞、南通、常州、嘉興、紹興和金華。

這些都是沿海地區民營經濟和工商業發達的地級市,企業數量或密度可與中西部省會城市一較高下。

特別是東莞、金華和佛山,貸款余額的排位比企業數量至少低7個位次。

老板們做生意的積極性高,對當地經濟的信心也讓他們有底氣花“明天”的錢。

換句話說,老板的生意多貸款就多;而貸款的池子足夠大,老板們就更有底氣借錢做生意。這構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2020年年末,浙江金華貸款余額突破1萬億元。

金華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在此地開店辦廠有如家常便飯。下轄的義烏、永康、東陽等縣級市,分別以小商品交易、五金、紅木等產業聞名。

這座城市的企業數量超過廈門、泉州和無錫等經濟強市;企業密度在地級市中僅次于三亞、珠海,與蘇州不相上下。

這是源于金華市經濟的活力和韌性,特別是去年民營經濟和進出口都能逆勢而上。在疫情沖擊下,金華市的金融系統則通過財政貼息、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減少收費等舉措,推動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讓利。這讓大大小小的企業和小商戶個體戶都有了奮斗的底氣。

如想獲得完整榜單,請通過郵箱聯系我們。

郵箱:only_city@infzm.com

“宜商之城”研究團隊:

統籌:姚偉新、孟登科

執行統籌:戴春晨

指標模型編制:戴春晨、郭倩倩

數據挖掘與處理:黃艷欣、鄭璧薇、蘇經俐、孫楠欣、徐紅梅、王靜、郭晨杰、楊曉鑫、龍曉旭、齊楚、劉瑋鈺、陳曉楠、葛安娜、田也、鄧玥、吳楊、程瑜婷

數據分析:戴春晨、危昱萍、郭倩倩、鄧麗萍、吳楊、葛安娜、劉瑋鈺、鄧玥、陳曉楠、王靜

章節執筆:危昱萍

可視化:黃艷欣、白樺

(視覺中國/頭圖)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