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懂COP15,這些干貨知識值得學習|生物多樣性傳播研學班

一群野生亞洲象一路北上,從邊境地帶的熱帶雨林闖入人類的城市,全球矚目。2021年10月,云南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0月11-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在昆明召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醒:“地球正迅速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我們面臨著三重環境緊急情況,即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和污染加劇?!?/p>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媒體傳播,各方參與。2021年10月16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南方周末主辦,歐萊雅中國特別支持的南方周末綠色傳媒促進計劃——生物多樣性傳播研學班在昆明開班,為四十余位來自媒體、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等機構的傳播從業者傳授專業知識。

聚焦每年的熱點環保話題,2021年是綠色傳媒促進計劃的第12個年頭。兩天半的研學,內容豐富,干貨滿滿。

正式開課前一天,10月15日下午,學員們參觀了昆明動物博物館。云南只占國土面積的4.1%,卻擁有中國約50%的動植物。昆明動物博物館涵蓋了云南“動物王國”和臨近省區幾乎所有生態類型的動物標本,藍孔雀和綠孔雀有何區別?百聞不如一見。

10月16日,研學班正式開課。春城昆明連續陰雨,但是會場內氣氛熱烈。

南方周末總編輯王巍首先致辭。他表示,最近幾天,生物多樣性成為全球“熱詞”。昆明舉辦的COP15刷爆朋友圈,引全球關注。南方周末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領域,見證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點滴進程, 追蹤長江、祁連山、秦嶺等重要棲息地保護;聚焦大熊貓、大象、綠孔雀、蘭花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十二年間,有著“最豪華嘉賓陣容、最專業大咖授課、最融洽學習氛圍”的“綠色傳媒促進計劃”足跡遍布全國。讓我們攜手起來,“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房志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生物多樣性傳播研學班既是一次領域內大咖的授課培訓,更是生態環境保護新聞從業者同行間的深度交流與研討。全球幾十億人的生計直接或依賴于生物多樣性,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們更加認識到,保護地球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于1993年,是生態環境部領導、民政部登記注冊的中國第一家從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的全國性5A級公募基金會。多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諸多領域開展了項目,如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森林草原海洋和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生態評估與生態恢復以及生態扶貧等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歐萊雅北亞及中國首席企業事務與公眾聯動官蘭珍珍致辭中表示,歐萊雅產品中有1600多種原材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取之于自然,我們致力于“創造美,讓世界為之所動”的使命,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我們的一己之力,讓自然更美好。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鄒長新分享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保護紅線”。他稱中國創新生態空間的保護模式,將生態功能極重要區、生態極敏感脆弱區以及整合優化的自然保護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一個創新模式與解決方案。COP15期間,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獲得很多外方代表高度稱贊,已經有國際組織成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國際小組,擬向全球推廣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經驗。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分享了“中國內陸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和對策”。從白鱀豚、白鱘的悲劇可以看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是物種的問題,而是從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多方面入手。只盯著一個物種,喪失了生態鏈的其他環節,保護將難以延續。

嘉賓的精彩發言讓大家意猶未盡,提問踴躍。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保護生物學高級工程師徐靖參與了COP15籌備,他表示,剛剛閉幕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參與的政要如此之多,為歷史罕見,可見關注度和參與熱情之高??茖W界有一個廣泛的共識,生物多樣性喪失對于地球的風險很大,甚至可能高過了氣候變化,但公眾認知度不及氣候變化,急需提高關注?!?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是COP15第二階段會議的重點,將進行實質性的談判,未來仍需繼續關注。

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呂植也參加了COP15,帶來了最新解讀。她稱COP15不僅僅開一個會,而是要達成一個目標。達成的共識不是一個虛的口號,而要和“雙碳”一樣,可監測、報告、核查。COP15“生態文明論壇”的分論壇中,銀行業的發言讓她印象深刻,投資界開始關注投資項目的碳足跡和生態足跡,這令人欣慰。

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講述了從熊貓到飛羽的故事。熊貓保護的情況是在變好,但是它們的風險、存在的危險并沒有解除。熊貓生活在野外,我們關注生物多樣性并非只能在野外。城市變得越來越千篇一律,高樓大廈、玻璃幕墻,很多鳥會撞上去。研究發現,建筑的設計理念做些改變,就可以對于鳥類更加友好。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企業是其中重要一環。歐萊雅北亞區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監尚巍、歐萊雅中國可持續發展助理經理徐予沁、歐萊雅中國企業事務與公眾聯動部總監王碧清介紹了歐萊雅集團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經驗,并向大家發出邀請:歐萊雅一直都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消費者教育相關的事情,希望媒體朋友也成為“明天合伙人”,一起攜手為明天。

亞洲象北上出走是今年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最熱的話題之一。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兆錄長期關注野象保護,從化石、考古、文獻開始,全方位介紹了中國野象分布與人象關系的演變,解析了野象遠行的前因后果。中國的野象管護手段和力度位居國際前列,但由于人象混居、人象沖突日益尖銳。他提醒,西雙版納保護的不僅僅是大象這個明星物種,還有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珍稀動植物。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副教授、國家林草局瀕危野生動植物犯罪研究所副所長姜南分享的主題是“犯罪報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案如何偵破”。他提到:隨著近兩年生活水平提高,非法獵捕活動的性價比已經無法對農民或獵人產生足夠誘惑。因此,只要管住法律禁用獵捕工具,尤其是電擊獵具、電子誘捕獵具等工具的生產與流通,非法獵捕型案件就可能進一步減少。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野生動植物保護執法的參與者、貢獻者與引領者,還開展了一系列國際聯合執法行動、國際援助、執法培訓等,幫助非洲、東南亞地區等國家提升執法能力。

2021年10月12日,首批中國國家公園名單正式公布,包括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應如何構建?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線上授課,他介紹,自然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最有效措施,在中國已宣布設立首批國家公園的當下,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相關立法的出臺必須要加速。自然保護地法有兩種立法模式,作為自然保護地領域的總則法、或者作為其基本法,各有利弊;自然保護地法與國家公園法的關系也需要盡快確定;但無論外在形式如何,立法重點都在于實現內在法律上的功能分配。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忠秋曾在2021年年初“出圈”。他對于流浪貓泛濫可能會威脅城市生態的研究在社交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李忠秋以數據和事例展示了流浪貓對其他物種的影響。健康的生態系統中,貓及同級別的捕食者種群數量應該遠遠低于初級消費者動物,如今由于人類投喂等因素導致城市流浪貓種群已大大超過這個比例。流浪動物泛濫的原因包括穩定的食源、人類的保護、快速的繁殖、天敵的缺失等。普通人可以采取不散養、不遺棄、不投喂的行動來控制流浪貓種群數量。

暢銷書《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作者花蝕是科普界的“網紅”。他認為,雖然互聯網上有諸多的記錄片、科普片,但逛動物園依然能更好地欣賞動物自然行為,從而更加深刻了解一個物種。動物園也有良莠之分,傳統的動物園獸舍設計落后、對游客投喂不設防、保留動物表演環節,可能造成動物出現乞食行為、刻板行為。而以南京紅山動物園為代表的新式動物園則強調展區設計與行為管理,在保障動物福利的前提下,向游客呈現原汁原味的動物自然行為,這樣的理念才應是動物園的“靈魂”。

從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傳教士開始,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講述了影像中的中國故事。他的幻燈片由一張張撐滿屏幕的照片組成,大部分來自他的鏡頭。在幾十年的自然攝影歷程中,他拍攝過被砍伐的森林,也曾與反盜獵藏羚羊的野牦牛隊同行。滇金絲猴、藏羚羊、綠孔雀等明星物種的保護故事經由他的鏡頭為人所知,大自然豐饒廣袤的一面得以展現。近年來,奚志農還開設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中國瀕危物種影像計劃”,培養更多的一線攝影師,讓更多的瀕危物種都留下影像。

針對六個專業話題——基于自然解決方案(NbS)的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本核算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協同、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兩山論”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研學班分組討論、展示了如何將專業術語傳播開來。最終,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資本核算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小組獲得第一、二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