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腐敗與違規問題疊加,社會責任管理能力需強化 —— 9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9月共收集篩選107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合規管理、公平運營、消費者責任領域的事件占比位居前三,分別為29.0%、20.6%和15.9%。其中金融業合規和腐敗問題增多,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系統內部管理體系,強化懲治金融腐敗、防控金融風險。
責任編輯:史諒
2021年9月,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共收集篩選了107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從涉及的社會責任議題看,合規管理、公平運營、消費者責任領域的事件位居前三,占比分別為29.0%、20.6%和15.9%;從行業分布看,金融業、制造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排在前三位,共計占比58.9%。
通過交叉分析可以發現,合規管理事件中以金融業發生的警示事件為主,占比達70.0%;而公平運營領域則主要是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共計占比59.1%。9月金融業發生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占本月全部事件的28.4%。
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中強調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提升金融系統干部隊伍監管能力,一體推進懲治金融腐敗和防控金融風險。金融業的腐敗和合規風險問題也成為9月警示事件的重點關注領域。
圖1.9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議題分布比例
圖2.9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行業分布(單位:件)
銀行合規問題頻發,亟須強化人員管理
根據各級銀保監會發布的信息,2021年上半年,針對銀行業共開出1635張罰單,其中近半數罰單是針對銀行從業人員個人進行處罰,涉及責任人員1018名,共計844張。而針對機構的罰款中,中國銀行合計被罰沒的總金額最大,達到1.143億,其次是華夏銀行,被罰沒1.07億,排第三的是國家開發銀行,合計被罰沒1.064億,其中單筆超千萬的機構罰單共有14張,最大的一張罰單是針對華夏銀行理財產品問題,處罰金額高達9830萬元。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確定的三大攻堅戰之一。9月以來,中國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保險集團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金融政策持續加碼,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加強,銀保監會對各類金融市場亂象保持處罰問責高壓態勢,通過加強金融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夯實金融穩定的基礎。對此金融機構更應當強化責任意識,規范管理制度,切勿頂風作案、以身試法。
金融腐敗問題突出,誘發內部金融風險
9月27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文稱,金融風險背后往往有金融腐敗,金融腐敗容易誘發金融風險。據中央紀委網站公開發布的審查調查信息,截至9月31日,金融業相關企業被通報53起審查案件。銀行保險業屬于風險重災區,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2021年上半年銀行保險機構涉刑案件情況的通報》統計,截至2021年6月,共報告案件和案件風險事件1367件,涉及金額495.80億元。共有585名銀行保險機構從業人員被采取強制措施,其中銀行金融機構480人,保險機構105人。從查辦機關看,公安機關偵辦405人,紀檢監察機關查辦180人。
金融腐敗問題的背后,一方面是金融腐敗與業務違法違規交織,高管和重要崗位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作案現象突出,如2021年8月27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公開宣判,恒豐銀行原董事長蔡國華被查明其涉案金額達103億,收受賄賂11.8億余元,在任職恒豐銀行董事長期間,蔡國華平均每天報銷花費40萬元。另一方面,隨著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腐敗行為也愈加隱蔽,部分金融從業人員采取專業化手段方式,利用現有金融制度短板和管理漏洞實施腐敗甚至犯罪活動,已成為金融腐敗行為的重要特征。
推動金融反腐,更應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進一步完善金融系統內部管理體系,強化高風險金融機構的責任治理能力,推動金融監管部門把公司治理作為對金融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對于新暴露的技術風險,要進一步提高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協調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通過技術手段提高風險監測能力,讓流程固定化、數據不可篡改、行為有跡可查。
9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一、11家網約車平臺被約談
涉及領域:合規管理
事件回顧:9月1日,交通運輸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T3出行、曹操出行、高德等11家網約車平臺公司進行聯合約談。約談指出,部分平臺公司通過多種營銷手段,惡性競爭,并招募或誘導未取得許可的駕駛員和車輛“帶車加盟”,開展非法營運,擾亂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影響行業安全穩定,損害司乘人員合法權益。
警示:2010年中國第一家網約車企業易到用車注冊成立,至今網約車行業已發展11年之久,但在本次約談中卻暴露出網約車平臺在最基礎的合規管理中仍有巨大缺陷,平臺企業存在忽視司乘人員權益、利用資本擾亂市場秩序、開展非法營運、缺乏數據安全保障等諸多問題。合規經營是企業生存根本,平臺企業應當回歸本源,重視依法合規,切實履行企業主體責任,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動網約車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二、百萬外賣騎手被迫注冊為個體工商戶
涉及領域:員工責任
事件回顧:9月,多家自媒體爆料外賣平臺強制要求騎手注冊個體工商戶,意在規避用工主體責任。9月17日,北京致誠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布《外賣平臺用工模式法律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外賣相關個體工商戶已有超過190萬家,外賣平臺用工模式層層演進的“甩鍋”設計,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構成了日益嚴峻的挑戰。
警示:平臺企業的崛起帶來了零工經濟的繁榮發展,在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新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勞工關系,從最初的勞務派遣、“眾包”模式到如今的個體戶加盟平臺企業,異變成去勞動關系化,雇主隱身化、分散化,致使勞動者為平臺勞動卻沒有基本的勞動身份。平臺企業不能仍自詡為信息提供者,通過各種“小手段”尋求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而應建立起與新業態形式相適應的權益保障新機制,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提出對各利益相關方皆有利的方案,將企業治理能力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響應社會對企業的期待。
三、334款應用涉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原因被通報
涉及領域:消費者責任
事件回顧:9月23日,工信部通報334款侵害用戶權益的應用程序,被通報的應用程序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欺騙誤導強迫用戶”“應用分發平臺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App頻繁自啟動和關聯啟動”“賬號注銷難”等。
警示:截至9月31日,今年工信部已通報8批次存在問題的應用程序,應用程序問題頻發,這不僅需要企業的自覺自為,更需要監管部門的嚴厲懲治來矯正企業行為。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管理條例》相繼出臺,對于應用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各類違規行為都加大了懲處力度。
四、沈陽礦業因廢氣擾民、高能耗問題被通報
涉及領域:環境責任
事件回顧:2021年9月,中央第六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發現,其下屬沈陽礦業投資有限公司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不落實,高能耗問題突出,廢氣惡臭擾民嚴重,環境管理不到位。
警示:環保主體責任不落實,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嚴重漠視,給企業及其環境帶來巨大風險。隨著中國碳達峰目標的提出,企業的環境責任早已從基礎的污染治理轉向淘汰落后產能、節能降耗的新階段。企業應當積極轉變生產方式,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轉型發展新方向,恪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營理念。
五、五家藥企價格招采被評為“嚴重”失信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回顧:9月27日,國家醫保局官網公布價格招采信用評價評定情況,哈爾濱譽衡制藥有限公司、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百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阿克蘇贛商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被評為“嚴重”失信,失信原因涉及未按集采協議供應、給予醫院回扣等問題。
警示:藥品集采本是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互利共贏的政策方案,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也是通過帶量采購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銷售模式。但企業為中標錯誤評估自身產量,盲目參與價格競爭的行為,最終導致無法承擔任務宣布違約。企業的投機行為不僅違背商業道德,遭到政府的信用評價處罰,接下來也失去了參與國家集采的資格。
六、理想汽車“霸王條款”侵害用戶權益
涉及領域:消費者責任
事件回顧:9月18日,理想汽車用戶接收到智能軟件系統協議的更新推送,協議規定在用戶使用車載應用平臺期間,將收集其車輛駕駛行為數據、車載導航應用數據、車載娛樂系統資料等使用信息,不同意協議則無法繼續使用汽車。
警示:不同意軟件協議就無法啟動汽車,這是企業單方面提出的霸王條款,消費者已經為汽車產品繳納費用,將軟件協議的同意與否與汽車硬件的使用權捆綁,無疑是對消費者權益的踐踏。2021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就已嚴令禁止軟件“不讓授權就不讓用”的行為,企業這種濫用數據要素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不僅違背企業社會責任,更違背法律。
七、三家汽車芯片經銷企業哄抬價格被罰250萬元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回顧:9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稱,依法對上海鍥特電子有限公司、上海誠勝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市譽暢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汽車芯片經銷企業哄抬汽車芯片價格行為共處250萬元罰款。
警示:哄抬物價或許能帶來一時的高收益,但惡意的漲價勢必會引發市場混亂,一方面讓更多企業囤積居奇,引發不停漲價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也會讓上游生產商錯誤估計市場需求,過度擴張產能,從而導致市場供需不平衡,這無異于“竭澤而漁”。企業應當發揮自身價值,穩定價格,維護行業整體長遠利益,推動上下游市場有序發展。
八、東部機場管理層因疫情管理混亂遭免職
涉及領域:責任治理
事件回顧:9月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由于7月份東部機場集團運營中管理不專業,將國際航班與國內航班由原來的分開運營變成統一混合運營,造成境外疫情流入,引發新冠疫情傳播。經研究決定:免去馮軍的東部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免去徐勇的東部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
警示:機場是國外入境的重要關口,忽視“外防輸入”的第一道防線,不僅會對本地疫情防控帶來危害,更會導致疫情的迅速向外擴散。疫情防控對社會的經濟生產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至關重要,各個企業都應當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落實落細疫情防控舉措,絕不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
九、中匯支付業務違規被罰1399萬元
涉及領域:合規管理
事件回顧:9月27日,央行天津分行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顯示,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因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被處以1399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警示:隨著中國支付服務市場快速發展,業務創新層出不窮,同時也帶來種類更多樣、程度更復雜的合規風險。在政府嚴管之下,不斷有支付機構鋌而走險違規展業,截至今年9月,央行已經累計處罰1436家支付機構,共罰沒11.3億元,引導22家機構退出市場,撤銷2家機構業務許可。對此,企業應當處理好創新發展與風險防范的關系,要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安全為前提,合理運用金融科技促進支付業務創新。
十、遼寧澎輝鑄業因突發限電致生產事故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回顧:9月24日,國家電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對部分區域臨時限電,造成遼寧澎輝鑄業有限公司作業現場兩臺高爐電鼓停機,排風系統停運,發生高爐煤氣中毒事故致23人中毒。
警示:本次事故暴露出企業存在安全管理的重大漏洞,在2021年9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就強調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筑牢守好安全生產的堤壩。
評選方法和流程
“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采取專家投票法。月初,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上月發生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并從中篩選出候選事件。之后,隨機邀請9位智庫專家進行“背對背”投票,按總得票數由高到低評出“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