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文化展:開筵之前
面對眾人皆知的一部文學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共同策辦的《紅樓夢》文化展,要如何將虛擬的文學世界轉化為切實可感的物質形式?
“按部就班”是對展覽的恩賜,可惜幾無例外,每個展覽都要面臨“平地起風波”。策展人和設計師又是如何一一化解,并辦出了新意的呢?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假作真時
“我考慮用一些鏡子元素?!薄都t樓夢》文化展策展組一開始的會議上,在大家陸續表達了對展覽形式設計的看法后,設計師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設想,“那些傳統的元素當然也好,但想運用更現代一點的設計,比如這個角度看是一個樣,透過裝置疊加后又是另一種效果?!?/p>
《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太虛幻境”門側楹聯書“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與假,虛與實,鏡子意外地與《紅樓夢》契合。巫鴻新書《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中也有一章節講“曹雪芹的鏡屏想象”:“如此說來,第五十六回中寶玉的夢境可說是這個概念的人格化:抽象的‘真、假’在此處化為‘甄、賈’寶玉,夢境和鏡像則隱喻著‘有、無’的置換?!?/p>
太虛幻境承載了《紅樓夢》真實與幻境間最重要的起承轉合,而在廣東省博物館的《紅樓夢》文化展中,有件展品名為《紅樓夢神游太虛圖》。這是清代的一件游藝器具,根據《紅樓夢》建筑景觀、人物、情節設置游戲,玩法類似現在的飛行棋游戲。
《紅樓夢神游太虛圖》,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戲,顯示了《紅樓夢》早在清代民眾中的存在感,并延續至今,四大名著之一的堅實群眾基礎,是即便沒讀過原著,也絕不會不知道書中主要人物。展前觀眾調查印證了這一點,兩千多人參與的問卷,近半數人完整閱讀過《紅樓夢》,如果再算上閱讀過部分的,占比遠超八成。同樣,自我感知對《紅樓夢》完全不了解及不太了解的觀眾不到一成。
面對眾人皆知的一部文學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共同策辦的《紅樓夢》文化展(2021.9.29—2022.1.9),要如何將虛擬的文學世界轉化為切實可感的物質形式?《紅樓夢》既是虛構的象征的,同時也是“寫實主義到了極點”(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圍繞《紅樓夢》,展覽嘗試了兩個維度的文化普及,一是作為文學經典的《紅樓夢》,其創作者、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及由此展開的研究;另一個是作品所依托和描述的外部時代風貌,以及向其他領域的延展。
“紅學”紛呈
《紅樓夢》不同版本、譯本及其他古籍善本在此次展覽中所占分量極重。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代己卯本《紅樓夢》一冊,是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抄本過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