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魚多了,但勿以單個物種數量論英雄

雖然禁漁初見成效,一些地區魚蝦數量增多,但評判禁漁效果不能以個別物種的數量論英雄,生態系統的每個物種息息相關,應關注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

白鱀豚、白鱘等水中頂級物種的消失,背后是生態系統破壞。物種要保護,生態也要修復,缺一不可。

所有的水生生物甚至水中的昆蟲、幼蟲都有遷徙的習慣,在江與湖之間移動,它們的遷徙被阻止,基因多樣性交流也就隨之減少。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1年3月28日,湖北省荊州市沙市汽渡碼頭,三千余尾中華鱘、長江鱘放流長江。 (新華社/圖)

編者按: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在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媒體傳播,各方參與。10月16-17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南方周末主辦,歐萊雅中國特別支持的南方周末綠色傳媒促進計劃——生物多樣性傳播研學班在昆明開班,12位資深人士為四十余位來自媒體、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等機構的傳播從業者傳授專業知識。南方周末記者摘取其中部分發言,以饗讀者。

當談論生物多樣性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魚的數量變多了,是否就意味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成功了?

2020年起,長江開始十年禁漁。雖然禁漁初見成效,一些地區魚蝦數量增多,但評判禁漁效果不能以個別物種的數量論英雄,生態系統的每個物種息息相關,應關注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