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村莊的澇災自救故事:一位種糧大戶和他的“小鋪鏈”
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一臺輪式收割機“於?。ㄖ杠囕v陷入泥中無法行走)”后,用來“起於”的機械也會“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機將車輛一一拖出。
種糧大戶每年都要交每畝8元的保險,政府另外再每畝補貼32元給保險公司。有人認為,2021年的情況屬于天災,玉米收不上來,保險公司應該賠。
鄰村這臺履帶式玉米收割機轉讓價格是14.5萬元,正常年份新車價格不過5萬元左右。問題在于,廠家沒有現貨,2021年北方普遍雨災,只有這種收割機能收玉米,從而導致供不應求。
“小鋪鏈”買來后,狀況不斷。在第三次“於住”之后,柴象魯告訴村委會主任,自己包的這塊地2021年恐怕很難種上麥子了。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柴象魯和他的“小鋪鏈”。
2021年10月9日上午,細雨當中,以“慶豐收”為主題的山東省濱州市第三屆農民運動會在該市所轄的鄒平市明集鎮體育館開幕。新建成的體育館位于柴家村北側,然而對于柴家村村民而言,當天的最大新聞,是種糧大戶柴象魯新買的“小鋪鏈”。
“小鋪鏈”是一臺二手履帶式玉米收割機,因為行走時鏈軌像席子一樣鋪開,柴象魯給它起了這樣一個昵稱。它與村里常見的輪式收割機的最大區別,是可以在較為粘濕的玉米地里行駛和收割。
“小鋪鏈”凌晨時分才送達。天一亮,村民們便紛紛過來圍觀,他們以前從沒見過這樣的收割機。
“一說下雨頭就嗡嗡響”
65歲的柴象魯是柴家村的9個種糧大戶之一,也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從年輕時起,在六百多人的柴家村,他就以“能干”和喜歡嘗試新生事物聞名,如今仍然“不服老”。
不過,作為承包土地7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柴象魯買“小鋪鏈”,卻是因為“實在沒有辦法了”。
始自9月18日的那場秋雨,在北方持續下了半個多月,往年的干旱季節,如今卻因澇成災。在柴家村老人們的記憶中,這種情況只在1964年出現過一次。當時,紅薯因為收不出來爛在地里,高粱穗割下來后,用漂在水里的籮筐運送。
如今雖然因為水利設施完善,地里積水不多,但土地泥濘,輪式收割機一下便會“於(wu)住”(北方方言,指車輛陷入泥中無法行走)。如此一來,不僅沒辦法繼續收割,還得找機械“起於”。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一臺收割機“於住”后,用來“起於”的機械也會“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機將收割機和“起於”機械拖出。由于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一度形成市場行情:如果不是熟人,找挖掘機“起於”一次收費五六百元。有收割機機主為此和種植戶約定:一旦“於住”,由后者承擔“起於”費。
柴家村使用機械收割玉米已有十多年歷史。在此之前,收獲玉米全靠人力,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個月。玉米拉回家后還要剝殼,同樣需要手工完成。
用上玉米收割機后,收割機走過地里,剝過殼的玉米棒就出現在裝載箱里,隨后用機動車直接拉到公路上晾曬。與此同時,玉米秸稈也被機器連根打碎,作為肥料“還田”。據多名種糧大戶介紹,“還田”是近年來糧食產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然而,連日陰雨使得傳統的輪式收割機無法進地,成為阻礙種糧大戶豐收的最大一道坎。
種糧大戶們心急如焚——玉米無法及時收割,一旦再刮風下雨,已經干枯的玉米稈就會倒伏。
玉米無法及時收割,還將導致另一個問題:與很多北方地區一樣,柴家村的農業采取玉米與小麥輪作。玉米收不了,意味著下一季的冬小麥就不能按時令播種。隨著氣溫下降,可能導致小麥種子無法正常分蘗,從而造成來年減產。在柴象魯看來,10月5日至15日是小麥的最佳播種期,10月20日之前種上也不會受影響,但“就怕種不上”。
對此,與柴家村一路之隔的解家村種糧大戶劉水波深有體會。2020年,他有一塊地的小麥播種時間僅比最佳播種期晚了十來天,結果即使加大種子播種量,也比正常年份減產10%左右。
事實上,2020年此時,柴象魯的91畝承包地已經種上了小麥。在他看來,2022年小麥減產將成定局。
柴家村的好幾個種糧大戶愁得睡不著。10月11日下午,在柴象魯的玉米承包地里,一個村民說:“要再下雨,一刮風(玉米秸稈)就會歪?!?/p>
“呀,你快別說下雨了?!迸赃叺拇迕癫駱渫辛?/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